【人物专访】曹传宝:曹老师和他的“巴铁”学生们
发布日期:2014-03-17 供稿:党委宣传部 赵琳 学生记者 肖海洋 摄影:新闻中心 斯君
编辑:新闻中心2 赵琳 阅读次数: 桌子上、桌子下、柜子里、椅子边、墙角······本来就不怎么宽敞的二十平米办公室,被到处放满的书以及学术期刊堆得密不透风。最令人望而生畏的是墙边的立柜不仅里面塞满了书,上面也放了近半米高的书,加起来足有两人高。这里,就是曹传宝老师的办公室,一个令人心生崇敬的地方。
曹老师是九四年来到我校任教的,至今已有足足二十年了。二十年听起来很漫长,但是一旦投入到研究视野中,却感觉很短暂。曹老师写就的国际高水平论文数百篇,申请专利三十余项,带出的优秀硕士生、博士生逾五十人,还被评为新世纪优秀人才。这些荣誉已足够耀眼,但还有另一个桂冠属于曹老师:我校指导外国博士留学生最多的导师。
谦如常而文非常,束以严而得逾彰
谦虚、低调是曹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成果等身,但鲜见于报道;桃李芬芳,却平淡代之。至今从曹老师那里毕业的外国留学生已有三届,现在仍在实验室里活跃着的外国留学生,多达七人,包括了四届博士生,他们都来自巴基斯坦。其实,每年申请跟曹老师读博士的留学生都有数十位,但由于名额限制,能获得机会的都是极为优秀的学生。说起曹老师和留学生结下的不解之缘,还要从曹老师带的第一个留学生开始。
曹老师带的第一个博士留学生叫瓦赫德,是巴基斯坦人。2007年开始读博,现在已毕业三年了。他最初来我校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撰写了的科研计划书是有机光电方面的。但是,瓦赫德读了一段时间后,在参观了各个实验室并阅览了各位导师的论文后,瓦赫德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专业和研究方向:读曹老师的材料专业!
兴趣帮助他迈出了决定方向的一大步,但是要想取得梦想的成果,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这其中最关键的一道坎就是语言关。在曹老师的耐心沟通和细心指导下,瓦赫德很快熟悉了实验室环境,确立了兴趣方向,全力扎进材料科学的研究领域,知识水平提升迅猛。在读博士期间共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来中国学习收获知识的同时,瓦赫德也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友谊---与曹老师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回国后,瓦赫德利用在中国所学为巴基斯坦的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巴基斯坦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时,邀请曹老师作为特邀嘉宾作学术报告。现在瓦赫德还常常想起远在中国的老师,常通过电子邮件交流学术心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瓦赫德从跟着曹老师学习开始,就经常向大家推荐曹老师,让很多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们羡慕不已,因此每年都有很多学生申请读曹老师博士,曹老师不得不把很多留学生介绍到自己的同事那里。
对于外国留学生,曹老师的要求非常严格。现在足球竞彩app排名的博士教育为四年,第一学期是课程学习,之后在实验室做研究。同时,每周都会以实验室为单位开总结交流会,汇报进展,解决问题。中国学生的标准如此,留学生亦然。由于留学生在第一学期听课较为费力,曹老师就给他们推荐教材,专门指导,每门课都必须合格。“不能来这里混文凭,不能把语言当作学习不好的借口,选好方向,耐下心来,一定会得到拿得出的成果。”曹老师经常用这句话来激励、教育留学生们。
在曹老师高标准的要求和耐心的教导下,每个留学生都能得到满意的成果,他们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高于学校对外国博士留学生的要求。
曹老师带的第一个博士留学生叫瓦赫德,是巴基斯坦人。2007年开始读博,现在已毕业三年了。他最初来我校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撰写了的科研计划书是有机光电方面的。但是,瓦赫德读了一段时间后,在参观了各个实验室并阅览了各位导师的论文后,瓦赫德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专业和研究方向:读曹老师的材料专业!
兴趣帮助他迈出了决定方向的一大步,但是要想取得梦想的成果,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这其中最关键的一道坎就是语言关。在曹老师的耐心沟通和细心指导下,瓦赫德很快熟悉了实验室环境,确立了兴趣方向,全力扎进材料科学的研究领域,知识水平提升迅猛。在读博士期间共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来中国学习收获知识的同时,瓦赫德也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友谊---与曹老师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回国后,瓦赫德利用在中国所学为巴基斯坦的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巴基斯坦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时,邀请曹老师作为特邀嘉宾作学术报告。现在瓦赫德还常常想起远在中国的老师,常通过电子邮件交流学术心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瓦赫德从跟着曹老师学习开始,就经常向大家推荐曹老师,让很多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们羡慕不已,因此每年都有很多学生申请读曹老师博士,曹老师不得不把很多留学生介绍到自己的同事那里。
对于外国留学生,曹老师的要求非常严格。现在足球竞彩app排名的博士教育为四年,第一学期是课程学习,之后在实验室做研究。同时,每周都会以实验室为单位开总结交流会,汇报进展,解决问题。中国学生的标准如此,留学生亦然。由于留学生在第一学期听课较为费力,曹老师就给他们推荐教材,专门指导,每门课都必须合格。“不能来这里混文凭,不能把语言当作学习不好的借口,选好方向,耐下心来,一定会得到拿得出的成果。”曹老师经常用这句话来激励、教育留学生们。
在曹老师高标准的要求和耐心的教导下,每个留学生都能得到满意的成果,他们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高于学校对外国博士留学生的要求。
教学生循序善诱,享生活张弛皆有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仅有严要求还是不够的,曹老师还善于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读博士的第一件事自然是选题,选题的好坏与宽窄直接决定了最终能得出什么程度的成果。一般情况下,曹老师都会在详细了解一个学生之后,给他一个适合他去做的方向。面对一些已有坚决立场的同学,曹老师并不反对,而是根据他们的兴趣,因材施教,鼓励他们积极去尝试,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认识到他们自己的想法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调整的,这样既不会白白浪费大量时间,又让学生选择了正确的方向。“从来不要轻易命令学生去做什么,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己主动地去做。”这是曹老师一贯坚持的为人师表的原则。
工作中的曹老师是一个严厉的人,生活中的曹老师却很和蔼。在实验室里大家都专心于研究,气氛一般比较沉闷。为此,业余时间曹老师常常会和学生们一起去打羽毛球,通过打球来联络感情,放松心情。“和曹老师一起打球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快乐感”。留学生们在运动中见识到了曹老师运动中的开朗与飒爽。几乎每周都会去打打羽毛球,无形中大家的球技也提升迅猛,他们团队在材料学院已经夺得过两次冠军。不管对于曹老师还是对于留学生,这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除此之外,曹老师每年还会组织大家参加聚餐、出游、爬山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就像是一个朋友,能让你敞开心扉与他交流,而不会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不可靠近感。”留学生对于他是这样的评价。在融入实验室的集体中后,留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时,往往会全家出动,把自己的小家放到整个集体的大家中,不同的肤色阻挡不住深厚的友谊,不同的口音隔不开师生同学的感情。
除此之外,曹老师每年还会组织大家参加聚餐、出游、爬山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就像是一个朋友,能让你敞开心扉与他交流,而不会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不可靠近感。”留学生对于他是这样的评价。在融入实验室的集体中后,留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时,往往会全家出动,把自己的小家放到整个集体的大家中,不同的肤色阻挡不住深厚的友谊,不同的口音隔不开师生同学的感情。
师生心一腔情,两邦谊万古青
曹老师及中国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帮助也让留学生们感到了温暖。这些留学生刚到学校时大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只会说“你好”,做实验需要的各种材料和药剂的采购都必须依靠中国同学的帮助,平时有个头疼脑热去看医生也离不开中国学生的帮忙。只身来到万里之外的异国长期学习生活对于留学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曹老师和同学们的悉心照顾让他们找到了家的温馨。
现在上博士四年级的法哈姆是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足球竞彩app排名读书的,他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曹老师的情形。当时他和曹老师在教学楼见面,向曹老师谈了自己的科研想法,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很不成熟,但是曹老师从来没有打断过他们的科研兴趣方向。与和他一起来的其他实验室同学相比,法哈姆是发表高水平文章最多的。一般情况下曹老师的办公室一直开放,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过去商量讨论。在发文章被反复退稿时,曹老师会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指导修改。这份对学生的耐心和关心,让留学生们非常感动。也正是这些,让留学生在异国少了生疏感,多了对曹老师的浓浓敬意。
“Communicating with professor Cao is interesting and helpful, it will be a good memory in my whole life”。今年博士四年级的阿里是这样来评价和曹老师相处的感觉的。是曹老师,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有所学,有所得,收获了超越国界的友谊,收获了未来工作的力量。两个国家是否有牢固的友谊,不仅仅取决于国家利益,更取决与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来到中国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就像两国文明的使者,一届届去而又来,见证两国友谊万古长青!
【人物简介】
曹传宝,男,1963年出生于安徽怀宁。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89/1992年分别于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后出站。1998年提升为教授,2000年聘为博导。2000年开始任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至2012年担任材料学院副院长。2004年入选新世纪人才。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国家高技术研究项目(863),863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高校博士点基金,总装预演基金等。在先进材料(AdvancedMaterials),美国化学会志(JACS),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生物材料(Biomaterials), 材料化学(Chemistry of Materials), 化学通讯(Chem. Comm.)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20多篇,被他人引用2200多次。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60多篇。在国际会议上九次作特邀报告。申请专利37项,其中26项已授权。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项。中国微米纳米学会首届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半导体与集成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生物制造分会委员,“The Open Materials Science Journal”, “The Open Surface Science Journal”, “The Open Macromolecule Journal”,“Global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国际杂志编委会成员,《材料导报》、《功能材料》、《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杂志编委。出版专著教材3部。但任Nature Comm., JACS, Angew.Chem., Adv. Mater., Energy & Environ. Sci.,等八十余种国际著名杂志的审稿人。指导出站博士2名,已毕业博士生25名(其中博士留学生5名),硕士生40名,在校博士生16名(包括留学生7名),硕士生4名,在站博士后1名。协助指导的博士生付强200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毕业的学生中,已升任正教授7人,3人获“优青”资助。
现在上博士四年级的法哈姆是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足球竞彩app排名读书的,他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曹老师的情形。当时他和曹老师在教学楼见面,向曹老师谈了自己的科研想法,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很不成熟,但是曹老师从来没有打断过他们的科研兴趣方向。与和他一起来的其他实验室同学相比,法哈姆是发表高水平文章最多的。一般情况下曹老师的办公室一直开放,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过去商量讨论。在发文章被反复退稿时,曹老师会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指导修改。这份对学生的耐心和关心,让留学生们非常感动。也正是这些,让留学生在异国少了生疏感,多了对曹老师的浓浓敬意。
“Communicating with professor Cao is interesting and helpful, it will be a good memory in my whole life”。今年博士四年级的阿里是这样来评价和曹老师相处的感觉的。是曹老师,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有所学,有所得,收获了超越国界的友谊,收获了未来工作的力量。两个国家是否有牢固的友谊,不仅仅取决于国家利益,更取决与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来到中国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就像两国文明的使者,一届届去而又来,见证两国友谊万古长青!
【人物简介】
曹传宝,男,1963年出生于安徽怀宁。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89/1992年分别于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后出站。1998年提升为教授,2000年聘为博导。2000年开始任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至2012年担任材料学院副院长。2004年入选新世纪人才。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国家高技术研究项目(863),863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高校博士点基金,总装预演基金等。在先进材料(AdvancedMaterials),美国化学会志(JACS),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生物材料(Biomaterials), 材料化学(Chemistry of Materials), 化学通讯(Chem. Comm.)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20多篇,被他人引用2200多次。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60多篇。在国际会议上九次作特邀报告。申请专利37项,其中26项已授权。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项。中国微米纳米学会首届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半导体与集成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生物制造分会委员,“The Open Materials Science Journal”, “The Open Surface Science Journal”, “The Open Macromolecule Journal”,“Global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国际杂志编委会成员,《材料导报》、《功能材料》、《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杂志编委。出版专著教材3部。但任Nature Comm., JACS, Angew.Chem., Adv. Mater., Energy & Environ. Sci.,等八十余种国际著名杂志的审稿人。指导出站博士2名,已毕业博士生25名(其中博士留学生5名),硕士生40名,在校博士生16名(包括留学生7名),硕士生4名,在站博士后1名。协助指导的博士生付强200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毕业的学生中,已升任正教授7人,3人获“优青”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