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李林英: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记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李林英教授
发布日期:2014-01-17 供稿:党委宣传部 杨扬 编辑:新闻中心2 杨扬 阅读次数:
9月10号教师节,伴着初升的太阳,我们走进了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马克思主义教研室,李林英老师热情洋溢地迎接了我们。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陈旧的会议桌周围仅摆放了三个小小的电脑桌,原来李老师与她的20多个同事们就是挤在这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展教研活动的。据李林英老师介绍,马克思主义教研室的老师们几乎都没有固定的工作桌,有时候甚至连一个能够坐下来思考的地方都没有,然而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办公条件下,他们做了惊人的工作业绩。
直面挑战,努力开创新局面
李林英老师本科就读于我校车辆工程专业,1986年刚刚毕业的李老师服从分配来到我校新成立的德育教研室工作。高校德育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工科出身李老师渐渐开始意识到业务知识的不足,于是工作之余李老师开始“恶补”德育常识和心理学知识,并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的研究生。
李老师现在任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成立于2009年6月,其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短短的三年间,这个年轻的教研部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已经硕果累累:200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获得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1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获得了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12年国家新批的“名师工作室”项目共有八个高校入围,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就占据了重要的一席。李老师的同事介绍说,李林英老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的核心人物,她对工作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整个团队,强烈地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带动了整个团队不断进步。
从1986年的德育教研室,到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李林英老师已经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了整整26个年头。从踏上三尺杏坛起,李老师就始终信守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踏踏实实地工作,无怨无悔地奉献,她凭着一颗炽热的事业心,把自己全部的青春、愿望和抱负都倾注在了我校文科事业的发展上,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心理学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李老师已经从风华正茂渐入不惑之年,但她始终心怀教育事业,心系学生成长,在平凡的岗位上,李老师努力帮助每个学生去构建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家园。
情系学生,坚持不懈送关爱
日常生活中李老师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努力帮助学生们解决各种的困难,她常与学生交心谈心,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对于有心理困难的学生,李老师总是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真心诚意地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在工作中,她积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
李老师有一个学生来自于海南,初来北京一时适应不了北方干燥的气候,患了严重的鼻窦炎。刚入学两个月,这个学生就想到了退学,无奈之下学生在课下把这些苦恼告诉了她最亲爱的李老师。李老师知道后一直耐心地开导她,告诉她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只要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在李老师的心理疏导下,这位学生坚持完成了学业,毕业之后甚至选择了继续留在北京发展。
此外,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也是李老师关注与干预的重点对象。校园里学生的突发情况比比皆是,凡是遇到学生群体的突发心理状况,李老师都会冲峰在第一线。在李老师的职业生涯中,她曾经处理过大理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一次心理课上,李老师告诉学生:“人类的心理被人为的分为三个区:黑色区--灰色区---白色区。其中白色代表正常心理;黑色代表重症精神疾患,灰色代表介于正常和重症精神疾患之间的疾病。”课后一名学生来找李老师谈心,提及了一个“行为怪异”的室友。这位室友经常不来上课,平时也不愿意和同学们交流,而是整天生活在自己的幻觉里,有时甚至流露出一定的暴力倾向。这位同学根据在李老师课上所学的知识,判断自己的室友是属于“黑色区域”的人。这次谈话充分引起了李老师的关注,在她多次的调研与取证下,初步判断这位同学的室友患有一定的精神疾患,并将其及时送入医院,避免校园中的意外伤害事件。
像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在校园心理咨询师的岗位上,李老师通过心理干预挽救了大量的心理危机学生,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组织的认可、学生的认同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心怀温情,与时代一起脉动
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灾区群众的心理救援形势十分严峻,灾后心理重建任务艰巨,李林英老师作为心理学会的第一批专家前往四川绵阳,负责开展震后社会心理支持培训项目。在这次活动中,李老师和她的同仁们就创伤后应激障碍、灾区常见躯体疾病保健问题、心理急救等专题对心理志愿者进行了专题辅导,帮助志愿者迅速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和支持性心理辅导的技巧。然而这项光荣事业的背后却存在着艰苦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此次培训中李老师和同事们居住在四川电子科技大学游泳池的旁边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每天都面临着余震的恐慌,但是他们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工作,坚持把光和热传导给所有需要的人,把关爱和力量送给四川困境中的人民。
众所周知,马列主义的理论都比较深奥晦涩,如何能让初入高校的学生们读懂这些理论呢?李老师告诉我们,一名好老师的关键在于一定要俯下身去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接受他们这一代的价值观,并为学生们提供适当的展示平台去发挥他们的才干。李老师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对理论分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次上课她给学生们放世博会美国馆里的4D电影《花园》,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影片,其中没有任何配音,只有闪烁的图像和音乐元素,其讲诉了一个动人的都市童话: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决心的小女孩看着一块废弃的空地,想象着一个繁茂的花园。小女孩的激情和决心启发了她的邻居,于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种群的人们都来帮助这个小女孩共同建设这个美丽的花园。“小女孩梦想成真的故事让人感动,可是通过这个视频,你们想到了什么?”李老师的问题让喧闹的教室鸦雀无声。有时候,学生们的领悟往往都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可是当升华到理性的思考时,他们常常不知所措。看到学生们迷茫的眼神后,李老师耐心地给大家解释道:“一个美国女孩的梦想,却要各国人民帮助实现,其中隐藏着美国‘强权’的价值观,这一点才是这个影片隐含的真相。”李老师轻轻的一个点拨,让所有的学生豁然开朗。
李老师认为,理论课堂要想得到学生的关注和支持,就一定要按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授。90后的孩子多是由“数字文化”喂养长大,他们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带有“数字居民”的特点,要想让这部分学生的能够深入理解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研发一些适合他们的数字化教育产品,而“严肃游戏”、“情商加油站”等活动就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这些也是李老师所在团队的智慧结晶。李老师认为,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们应该主动迎接挑战,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体等方式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渠道。事实证明,严肃游戏进入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后,已经成为新的课外兴趣项目和辅助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热情。
教学生涯上,她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工作上勤勤恳恳,锐意创新,推动了我校人文学科的大发展大进步;人生道路上,她是一位阳光智者,沉稳和气,给学生们以温暖的关怀和启示。李林英老师一路走来,用辛勤的付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播下希望之种,现已是花开满枝,满园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