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燃烧激情:二炮博士李世才的追求与事业
发布日期:2006-10-06 阅读次数:
足球竞彩app排名
《科技日报》2006年9月26日
衡量一个人的生命,不仅在于时间的长短,更在于一种价值的厚度。这种厚度,源于一种追求,并因事业而延伸。它所燃烧的,正是生命的激情。
李世才,一位离开校园仅9年的工学博士,就凭着这样一腔激情,走出了一条闪亮的人生轨迹:先后完成重大科研课题17项;1999年,因在执行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2002年5月,被评为“第二炮兵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标兵”;2004年,以他为主任的研究室荣立集体二等功。
(一)
李世才的专业之路从填报高考志愿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
北京理工大学力学系有个强脉冲专业,李世才看到这个专业名称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强脉冲与弹药和爆炸有关,有很强的军工色彩。如果成绩优异,没准将来可以去研究导弹呢!”一位见多识广的化学老师告诉李世才。
李世才的心怦然一动。他曾经多少次做过横刀跃马、驰骋疆场的英雄梦呵。既然没有机会走进绿色军营,能选择一门与军事有关的专业,也算是一种补偿了——“好啊,我就报这个专业!”17岁的李世才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选择。
本科4年读完,李世才被保送上了本校的研究生,紧跟着读博士。在李世才的理解中,博士是既要对专业精通,又要博学。为此他几载寒窗,孜孜不倦,立志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为今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1996年,李世才获得博士学位,并毅然选择从军。从此他年轻的生命与导弹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
入伍第二年,李世才便走上了室领导岗位。这对仅有两年军龄的他来说,压力不言而喻。但责任与使命很快使他把压力化作了力量与激情,当年他便带领课题组4次远赴沙漠靶场。正是大漠之行,使他对军人这种职业的激情、对事业的激情,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迸发。
大漠里的风挟裹着无以计数的沙砾,在空中回旋、冲撞,搅拌出遮天蔽日的滚滚沙尘。躲在被飞沙敲打、阵阵作响的卡车篷里,李世才心里止不住地着急、上火。
一次重要的试验即将进行。然而,各项前期的准备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到底效应如何,完全要靠李世才和同伴们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才能获得。
“咱们不能再耗下去了!”李世才说。几个同伴都点点头。很快,他们的身影隐进了漫天的沙尘之中。
为了验证计算结论的准确性,李世才一次又一次走进试验场。现场搜集试验结果,从大量数据中找出分布规律,并用理论方法进行测算……寒冷干燥的塞外高原、荒僻苍凉的南疆海滩,处处留下了他奔波的汗水和专注的眼神。
银色长剑倚天而立,随着一声撼天动地的巨响,导弹在绚丽的火焰中呼啸而起……爆炸声刚刚响过,浓重的硝烟还在空中弥漫,隐伏在数千米外掩体里的李世才就疾速跳上了一辆卡车,驶向中心爆点。
经验证,其计算结论与试验结果完全吻合,评估结论完全正确。而此时,也正是最让李世才为之振奋的时刻。
(三)
在一份为李世才申报先进而准备的事迹材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2000年,李世才承担了某型重点研究课题,他带领课题组成员与有关单位密切配合,以大量、丰富的科学计算和试验数据为依据,从多个预案中确定了最佳方案,得到了总装首长和机关业务部门的认可,为最终试验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项目填补了我军该领域的空白。”这段简短的描述背后,有谁知道李世才曾经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迄今为止,李世才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是在拥有了大量采自现场的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他必须进入戈壁沙漠的试验场区,亲自参与试验的第一现场。最艰苦的一次,半年时间里,他就在大漠里驱车1万多公里,进行了800多处布设点的测量、定位。
李世才的书桌上总是堆放着与导弹有关的各种书籍,甚至床头、铺下也都是。妻子常会发句牢骚:“你既然这么爱导弹,干脆就和导弹过日子吧!”李世才听了,笑着说:“你见过导弹发射吗?当它击中目标的瞬间,燃烧的火焰就像天女散花一般绚丽。作为一名身处新军事变革潮头的军人,我们必须像导弹一样燃烧自己的激情乃至生命,才能确保祖国和人民的安宁。”
望着丈夫陶醉的样子,妻子也笑了。她知道,丈夫这一辈子再也离不开导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