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2004年盛夏二炮试验新型导弹:精度高威力大
发布日期:2006-04-24 阅读次数:
足球竞彩app排名
来源:科技日报 2006年04月24日 摘编:段 炼
周培毅从心底深处由衷地热爱着那些形状各异的炸药。甚至认为是世上最美、也最具有灵性的物品。也因此,他从未对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产生过任何悔意,即使他曾为此不得不一次次与死神共舞。
2000年,周培毅从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分配到二炮某研究所从事导弹毁伤效应研究。从此,他年轻的生命遭遇危险便成了家常便饭。
他从事的专业是毁伤效应研究。这专业其实不难理解:在军事上,针对不同的打击目标,或者要造成特定的毁伤效果,就必须使用不同的导弹战斗部。而且,还要确定下来某个目标必须用几枚弹才能达成作战意图,或者打某个目标使用某种型号的导弹武器是否合适———这些对于作战应用时的决策非常有帮助,进而可以直接服务于作战。
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拥有了大量采自现场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为此,周培毅一趟趟深入沙漠深处的试验基地,亲自参与各种型号导弹的试爆。不完全统计的数字是,几年间,他已与同志们在戈壁大漠里驱车走了万余公里,进行了百余处靶区布设点的测量、定位,经他布放和回收的靶板重达数十吨。
一次,两枚试验弹在飞行过程中发生意外偏差,周培毅和同伴们的观测点正在落点爆炸半径的边缘。如果导弹偏离的方位再靠近他一点,几乎没有防护能力的临时观测点就可能被摧毁。
静态试爆同样危机四伏。为了便于观察,静态试爆的观测点通常是在离爆炸中心不足百米的地方。一次试爆后,一枚弹片带着尖锐的啸音直接飞向他观测的方向,周培毅迅速躲进一个土包后,用双手捂住头,屏息静听破片从头上呼啸而过。事后,他好一会儿没有起来,心嘭嘭地跳。同事问他怕不怕,他说不怕是假的,但为了国家的安全,自己受点儿危险也值得。
2004年盛夏,一枚新型导弹将从遥远的发射基地破空而来,在沙漠靶区完成首次发射试验。早在半个月之前,周培毅和同伴们就已经完成了靶区布设点的测量和定位,并将各种材质、重达十余吨的靶标准时布设在靶区中心点。发射试验后,导弹的爆炸威力怎样、动态毁伤效应如何,就要靠周培毅和同伴们通过对布设点爆炸现场的数据采集、分析研究之后,才能获得。
浓重的硝烟还在空中弥散。炸点中心区的那些厚重的钢板被炸得七零八落,几块深埋地下的装甲也被掀将出来,形态狰狞。导弹战斗部的上万只破片,则在周围的各型靶标上,制造出无数个爆孔。
“太精准了!”周培毅心里暗暗赞叹着。
然后,就开始对每一只破片和每一个爆孔进行仔细记录。回到北京的研究室,他就依据这些第一手数据,建立爆破模型,分析、计算出导弹的总体效应和每一只破片的动态威力参数,包括破片的速度和落点散布规律。(王铁 吴艳冰 杨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