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 ——记梅凤翔教授
发布日期:2005-04-29 阅读次数:
校报 〖第 668 期 共产党员风采〗
我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梅凤翔教授,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四十多年如一日,始终勤勤恳恳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熟悉他的人无不称赞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优秀的共产党员。
功成于勤 业立于精
梅凤翔教授出生于1938年3月,1957年至1963年他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这6年的学习经历为梅教授以后的学术建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梅教授做学问踏实认真,勤奋好学,持之以恒,即使文革时期他也没有放弃学习。他注重基本功训练,年轻时,为了当一名合格的助教,他苦练基本功,1978年前后演算了两千多道理论力学题,整理出“理论力学难题百解”。梅教授所从事的研究方向需要大量的数学演算,而且有许多是计算机难以作的,如公式推导、解偏微分方程等必须手工计算。年已67岁高龄的他至今仍然经常亲自演算,而且速度极快,连他的博士生都赞羡不已。
1981至1982年间,改革开放给梅教授带来了赴法国南特高等机械工程学校(ENSM)进修的机会,当时已经43岁的他非常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学习机会,发奋努力,仅仅用9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答辩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他从事的是非完整力学理论研究,答辩委员会在评语中写道:“梅先生在非完整力学理论方面的贡献是重大的。他的工作需要分析力学的极好学识,同样需要计算的高超技巧。…… 他很好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多亏他坚实的知识,对研究的爱好,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值得钦佩的意志。”此时此刻,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共产党员,他心中充满了报国之志,在论文的扉页上庄严地写下了“献给我的中国”(A ma chere Chine)。
梅教授常说,搞科研得有一点精神。的确,尤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必须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有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精神。梅教授的人生哲学是“人的一生应该像老黄牛那样把套拉得紧紧的”。几十年来,他的确像老黄牛一样在非完整力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着。1963年,他开始学习并研究非完整力学,这是与理论力学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有人说,“分析力学200多年了,没啥搞头”。但梅教授认准了,一干就是几十年,并在此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20多年来,梅凤翔教授出版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1985年,他出版的专著《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是国内非完整力学的第一部,被国内外引用300多次;1996年《Birkhoff系统动力学》的出版已引起计算数学和计算力学界的重视;2000年,在国际权威评论——《美国应用力学评论》发表的长文“非完整力学”(Nonholonomic Mechanics)使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承认。2004年,46.7万字的《约束力学系统的对称性与守恒量》出版。
众多的论著和成果使梅教授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成为我国非完整力学研究的倡导者和学术带头人。著名力学专家、北京大学朱照宣教授早在1985年就评价道:“梅凤翔是我国在非完整力学理论探索方面走在最前面的。”法国Capodanno教授认为,梅凤翔组建了非完整力学的中国学派。
梅凤翔教授的科研工作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1992),国防科技二等奖(1999),光华科技二等奖(1995)等众多奖项,他本人也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专家(1992)等。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梅教授认识到搞科研单枪匹马不行,必须形成团队优势。为此,他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办起了“分析力学研讨班”。从1983年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一办就是20多年。他身体力行,带动一批教师和学生开展分析力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许多校外专家也常常慕名而来进行学术交流。这个集体已经成为我国分析力学研究的先锋团体。作为学术带头人,他不仅在本校组织队伍,而且在全国组建队伍。为此,他先后在蓬莱、长沙、武汉、沈阳以及北京地区多次组织讲座,带动国内许多学者开展非完整力学研究。他还多次主持全国的分析力学研讨会、非完整力学学术报告会,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
德艺双馨 教书育人
他身边的人都说:梅教授是一个好人,一个大好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梅凤翔教授“道德”、“文章”并重,并总把“道德”放在“文章”之前。他说,“要做好学问,首先是要做好人”。为此,他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四十余年来,梅凤翔教授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理论力学”、“分析力学”、“非完整动力学”、“高等分析力学”、“李群和李代数应用”等多门课程,培养了硕士生13名,博士生17名。尤其是1997年,已年近60的梅教授带头响应学校加强本科生教学的号召,亲自登上讲台为本科生讲课,为此他花费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把已多年不讲的本科生课程重新仔细备课,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梅凤翔教授的事业观是“活到老,学到老,教书育人到老”。为此,他提倡教学相长,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向学生学习新东西;他不断更新讲稿,特别注意科技新动向并不断引入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最新知识前沿;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也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创新来自疑问;他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常拿自身的经历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好好珍惜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梅凤翔教授的启发式教学堪称一绝,凡是听过他课的人对此都感触颇深。一位慕名前来求学的博士生说:“梅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特别能启发学生做科研,使他们萌发科研意识;给研究生上课,他总是有许多新思想、新点子,启发他们去深入钻研。这当然与梅教授扎实的理论功底、对科研的敏感度以及多年站在学术前沿有关。”梅教授还特别强调因材施教,即使对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也会根据其知识背景和兴趣、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他所招收的博士生分别来自力学、数学、物理或工程专业,针对不同人的不同专业出身,梅教授给他们补不同类型的知识,选不同类型的课题,鼓励他们在边缘交叉学科谋求发展。80年代后期,他指导3名硕士生在国内率先开展Noether对称性与 Lie 对称性的研究,至今已有所成就,申请到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梅凤翔教授在学术道德、治学作风方面也是一个表率。针对近年学术界出现的浮躁、急功近利、泡沫学术等不良作风,他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经常教育学生要提高警惕,免受影响。梅教授还拥有一个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主张百家争鸣,并极力提拔青年学者。无论校内校外,相识不相识,只要在学术上有所求教,他总是毫不保留地给予热情指导。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梅教授也给予尊重,并向《力学学报》推荐与自己学术观点不同的文章。在他的精心呵护下,一批青年人在非完整力学领域脱颖而出。他提携晚辈、甘为人梯、尊重学术的故事,在同行中早已传为佳话,令人景仰。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梅凤翔教授十分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融化在自己的行动中。正是由于他的德艺双馨,梅凤翔教授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9年被评为校师德标兵,2003年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