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竞彩app排名

燃 烧 的 蜡 烛


燃 烧 的 蜡 烛

足球竞彩app排名

                         ——记高能炸药专家董海山
  
    一个童年经历日本鬼子铁蹄蹂躏家乡的贫寒子弟,在党的培养下,成为一名留苏研究生,学成归国后把对党和祖国的报恩之情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努力学习,紧紧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动态,刻苦钻研,就如一支燃烧的蜡烛,用自己一生的光和热,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部委级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董海山同志。
    1956年,董海山这个靠国家助学金上完高中、大学的青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工业学院毕业,并被选派到列宁格勒化工学院继续深造。主动选修“核用高能炸药”的董海山心中有一杆秤,他明白祖国送他到苏联深造不仅仅是为了那张学位证书,更重要的是全面掌握苏联在相关领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以便促进国内科技发展,使我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以中国人的坚韧精神吮吸着知识的琼浆,他常常会为弄清一道难题而忘记进餐;为演算一个数据而彻夜不眠,有时候他真想把自己从实验室解放出来,去领略俄罗斯大地的风光,然而他知道自己肩头担子的重量,他明白祖国对他的重托。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随着中苏两国关系前景的扑朔迷离,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带走一张纸甚至一个数据,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空着手回去吗?当然只要他拿到学位证书也算完成了留学任务,可祖国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张学位证书。他便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白天夜晚都沉浸在炸药王国里,努力扩大自己大脑的内存,将一本又一本的资料存入双肩上的“电脑”中。一遍、两遍、三遍,白天夜晚走路吃饭都在记着,这不是背唐诗,更不是记宋词,这是一串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化学反应式,他只有一个念头,多记一页多记一个数据,祖国就会多省一点时间,多节约一点人力物力,他把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全部融化在了行动中。整整几大本资料,他融会贯通地印在了脑海里。
    1961年秋天,他获得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到祖国,来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单位,朱光亚、王淦昌、陈能宽等专家、领导接见了这位学成回国的研究生,听取了他关于苏联在新型高能炸药研究方面的成果汇报,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新颖的见解,准确的数据,大胆的结论,展露了他非凡的才华。专家学者纷纷点头称是:“这些对我们的研究工作太重要了,赶快把这些都整理出来”。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嘱托,他奋笔疾书,如股股泉涌,凭着报效祖国之情,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写出近十万字的科技回忆录《新型高能炸药合成化学》,为我国高能炸药合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这部心血和忠诚凝结的回忆录揭开了我国高能炸药史上的第一页。
    1962年,我国第一次炸药会议在西安召开,董海山的新型硝基炸药的发展概况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会议根据他的报告确定了主要研究课题。对于董海山来说,那是一段多么辉煌的岁月啊!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驯服一条凶恶的火龙,给予他们的时间却很短很短。董海山时刻感觉身后总是被一个硕大的时钟碾石所追赶,“越快越好,再快也不嫌快”,他对自己这样说,也这样告诫他的伙伴。是啊,已经落后的这个民族在他们的时刻表也没有慢的概念。三百多个日夜过去了,由董海山提供资料指导研究的七种新型炸药研制成功,其中的反应机理、合成工艺都有所创新,产率比苏联超过20%以上。
    从1962年到1966年,他参与并组织领导了十种新型炸药的合成研究。国外同行的一篇论文引起了我国高度重视,这是一种高性能塑料粘结炸药,在我国还属空白。正是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紧迫的危机感,使他敏锐地预感到这种炸药会有很好地应用前景。于是他立即着手研究,在几位年轻同志的配合下,夜以继日开展工作,仅用半年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塑料粘结炸药。
    一场横扫一切的风暴笼罩了神州大地,无端的革命使一些铸造和平盾牌的科学家也未能幸免,董海山也成了控制使用对象。1969年一项重大的核试验急需一种新型的炸药,艰巨的研制任务压在了董海山身上。他清楚地知道,承担这项任务是有风险的,一是难度大,二是时间紧,特别是在那时混乱的情况下,发生爆炸事故的机率较大。若“有意拖延”,“有意破坏”等等一旦发生事故,在当时更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但是,他说:“我从来对领导交给的科研任务都愿意接受,最怕的是不给我任务,只要让我为国家工作,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面对严峻的现实,董海山不顾自己的安危,怀着对党的忠诚毅然承担起这次任务。炸药单质需要碾碎,实验室里却没有球磨机,时间紧迫,他别无选择,操起一根擀面杖冒着爆炸的危险,一点一点地把炸药碾碎。他是负责人,为了及时掌握研究情况,一班、二班他都参加,三班是辅助工作,也基本由他包了,一些危险操作,他都尽量自己去做。他在实验室吃、住,每天只睡眠休息四、五个小时,连做梦都想工作。经过大家的日夜奋战,仅仅两个多月,他们就完成了任务。
    然而他仍然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送入“牛棚”,家里妻子备受折磨,含冤而尽,儿子遣返农村投靠风烛残年的祖母。当他走出“牛棚”后,谢绝了大城市一些单位的邀请,凭着对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带着累累创伤以爱国知识分子的坦荡气节,毅然走向他中断数年心爱的炸药事业中。他就象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紧紧追踪世界科技前端,他要奋力追补本不该流逝的岁月。
    1975年,他建议用热固炸药代替T/R炸药,并组织领导了泡沫炸药的研制工作。
    1976年,他组织领导了耐热炸药的研制。
    1977年,他为研究TATB等炸药的应用,建议组建圆筒试验、西桑试验和滑道试验等测试方法。
    1978年,他负责开展了硝基胍及其性能的研究工作。
    1979年至1980年,他又相继提出了研制挤注炸药和含能结构材料的设想。
    1981年,他又组织领导了低感高能炸药的研究工作。
    辛勤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科研成果先后有八项获得了国家发明奖、核工业部科技成果奖、全国科技大会奖。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传统封闭的九院,当时任所科技委主任的董海山第一次踏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在摩登繁华的氛围之中,他却把眼光投向了国外炸药研究的最新动态,竭力吸取着国外高能炸药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他的眼界更宽了,思路更广了,知识更博了。
    出国仅短短的几天,他就摸准了当今高能炸药研究领域的脉搏,回国不久就写出了《氧化硝基三唑合成研究》、《对新型钝感高能炸药的探索》和《对研制钝感起爆传爆序列的建议》等八篇科研课题开题报告和科研方向建议书,为高能炸药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作为含能材料领域著名的科学家,董海山没有一点架子,他待人谦逊、朴实、诚恳、热情。凡是与他接近的人,无论年纪大小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董”。作为研究所的原科技委主任,他每天都要审阅不少的论文,他总是逐字逐句地修改,提出意见,不厌其烦地找论文的作者,特别是青年作者交谈,详细地阐述自己和意见和建议。由他建议开设和亲自指导、参与而又不挂名或把名字放在最后的科研课题有很多很多,他常说:“我的时间不多了,要尽力帮助青年人,让他们上前台,独挡一面,尽快成材”。某课题,是他亲自建议开设,亲自编写开题报告,亲自动手工作,可是在定课题负责人时,他却主动地让给了一位年轻的大学生。“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于干,只有干才能提高水平,才能出成果”,这是董海山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常常讲的一句话,也是他用于砥砺自己行动的警句。他无私的奉献精神,忠诚的事业心和广博的知识,教育了青年,打动了青年的心。一位1990年刚参加工作,就抱着混几年,考上研究生后溜之大吉的新大学生,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毅然改变初衷,决心跟着“老董”干一辈子核事业,在他崇高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聚集在他的周围,以他为楷模,做他的学生。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挑起了科研生产的重担,开始在国际和国内崭露头角。原研究所所长、现中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是这样评价的:“老董是我所很有威望的学术带头人,作为所科技委主任,他不仅是我所科研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也是一位实干家,他每年直接担任四五个课题的指导人或者负责人。一年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工作。同时也查阅分析大量的论文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我所的研究方向、课题设置、重要课题的技术途径提出建议,还要阅批大量的研究报告,不厌其烦地和论文作者讨论论文当中的重要问题,他十分注意培养和指导青年知识分子。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员聚集在他的周围,以他为楷模,不仅在学术上获得了他的精心指导,还学到了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优良的思想品质。”
    他是一位一流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赤胆忠心的共产党人,在1989年那场政治动乱中,他以自己饱受动乱之苦的亲身经历,向群众特别是青年职工大讲特讲要珍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尽力保持全国的稳定。1989年5月4日,在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的形势下,他在给青年的报告会上,诚恳地给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号召大家坚守岗位,坚持工作,以实际行动抵制动乱。动乱中,他的实验室一天也未关门,他带领同志们坚持上岗,坚持实验,正是在那些天里,他的TATB合成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89年,他不顾自己心脏出现早搏、房颤等病症,再三恳请所党委批准他到TATB研究小组任课题组长。从此,通往厂区的公路上又多了一位年迈却意志坚强的骑自行车的人,不论刮风下雨,不论冬寒夏暑,他总是头一个进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从实验室合成到中试线建厂和试车,哪里危险,哪里脏累,哪里有困难,哪里就出现他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TATB合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
    上世纪末,以考克斯为代表的美国一些反华政客,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精心策划,炮制了一份冗长的所谓调查报告,这篇报告把中国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发展起来的国防尖端技术和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都污蔑为从美国“窃取”或非法“获得”。对这种捏造事实、颠倒黑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的攻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表示极大的愤慨。作为亲身经历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一代科学家,更是满腔怒火,他不顾自己身体不适,奋力疾书,以自己近四十年的亲身体会,撰写了“中国氢弹的突破和小型化研究”,并到北京、上海等高校演讲,用铁的事实驳斥了考克斯之流颠倒黑白的无赖攻击和诋毁。
    40多年的炸药研究,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我国一流的高能炸药专家,蜚声国内外。一代卓越的科学家,一代奋斗的创业者,还是那么谦逊、那么执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至今,董海山同志和其他科研人员仍然在以不倦的追求献身于我国的核事业,他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核事业燃烧着自己的光和热。
(中物院化材所党委宣传部)

附:董海山院士简介
    董海山,研究员,河北滦县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化工专业,同年被选派到苏联列宁格勒苏维埃化工学院研究生部继续深造。1961年获苏联化学副博士学位回到祖国。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科技顾问。兼任北京理工大学顾问教授,南京理工大学顾问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含能材料杂志名誉主编。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在60年代全国高能炸药攻关协作期间,负责与兵器部同志合作研究成功了2号炸药及HMX的合成工艺。与中科院及兵器部合作研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塑料粘结炸药。满足了我国有关武器研制和发展初期的需要。70年代末以来,为提高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领导研制成功了低感度高能炸药,负责研制成功了新传爆药和钝感炸药等产品,都得到了应用。在科学方面,首次合成出一些并列多硝基化合物,发现了伯胺的三硝基乙基-N-亚硝基化反应,从而共合成出近20种前人无报导的新化合物。阐明了以硝仿为酸组份的曼尼希反应机理。论证了炸药某些性能的表征方法及判据。1985年被评为核工业部劳模,198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88及1991年两次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1990年被评为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1992年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主持创办了含能材料杂志。主编了“高能炸药及相关物性能”(科学出版社,1989)、“含能材料热谱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参编了“炸药作业的事故控制”等书。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委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十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