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竞彩app排名

李强:从红色特工到“院士部长”的“跨界”人生


【编者按】学百年党史、知红色校史。为庆祝建党百年,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师生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精心策划,组织力量,聚焦为党和国家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师生校友,推出“足迹”系列专题报道,通过学习身边的榜样楷模,引导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本期推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无线电专家、原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院长李强的专题报道。李强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经济专家,是中国外经贸事业的先驱。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延安创校时期自然科学院的第四任院长,为学校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改革开放后他继续关心支持学校发展。

微信图片_20211222191622.jpg

李强(1905-1996),江苏省常熟市人。原名曾培洪,字幼范,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无线电专家、经济专家、国务院顾问,原对外贸易部部长、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2月,调任共青团上海浦东部委书记。1927年5月,中共中央军委特科在武汉成立,同年7月,李强任交通科科长。1944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前身——自然科学院院长。曾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局长、新闻总署首任广播事业局局长、对外贸易部部长等职。中国共产党第九届至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十四次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第三届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建设的历程中,曾经有这么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于殷实富足的大家庭,却踌躇满志,励志救国;他从读书人成为职业革命者,在党急需时刻加入中央特科,研制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无线电秘密收发报机,为党建立隐蔽联络渠道;他发明了著名的无线电“李强公式”;他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人;他见证过数个历史重大事件,曾担任过军工局局长、对外贸易部部长、国务院顾问、人大代表,同时还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就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自然科学院第四任院长李强。

投身革命,从青年学生到共产主义者

微信图片_20211222191726.jpg

青年时期的李强

李强(原名曾培洪,字幼范)出身于江苏常熟的书香世家,祖父曾是举人,父亲曾是秀才。李强自小便受到良好的私塾教育。1919年,李强小学毕业,恰逢五四运动爆发,父亲为了能让李强得到更好的教育,将他送到了杭州,就读于私立宗文中学。

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李强较早的接触到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思想也变得积极进步起来。此后,由于反对旧礼教,李强被宗文中学开除,转入上海南洋路矿学堂附中部继续学业,后进入大学部土木科学习。南洋路矿学堂是一所现代气息浓厚、尊重学生思想解放的学校。李强在这里如鱼得水、发奋读书,接受了较好的理工科教育,由于学堂大部分课程均为英文授课,也为李强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李强在这里接受到了国民革命的启蒙教育,他的志向开始转移到了政治和政党,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4年5月,经南洋路矿学校中文教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上海执行部负责人叶楚伧介绍,李强加入国民党。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病逝,各地纷纷举行追悼纪念活动。在上海,国民党右派悍然背弃孙中山确立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竟然在中山先生追悼会上无理取闹,公然从中捣乱。这也让李强逐渐认清了国民党右派的真实面目,他与自己的老师、国民党右派叶楚伧渐行渐远并最终决裂,叶楚伧登报声明把李强开除出国民党。

微信图片_20211222191825.jpg

五卅运动爆发

1925年,在五卅运动中,李强在恽代英等共产党员的领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业革命者。他作为南洋路矿学校的代表,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的活动,并当选为执行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6月,李强加入共青团,并被共青团上海地委书记贺昌派到曹家渡从事青年工人运动。在亲身参与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之后,李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25年8月,经曹家渡支部书记陈竹山介绍,差一个月满20岁的李强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当时仅有数千名成员的党组织中的一员。

此后,李强先后担任上海曹家渡、浦东、吴淞青年团部委书记。在李强等骨干的发动下,至1925年底,曹家渡已有1200名共青团员。从一位读书人转变成为一名职业革命者,李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激情。

1926年2月,李强受中共江浙区委派遣,回家乡发展党的组织,组建了中共常熟特别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此时,李强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为武装起义筹备武器弹药。李强买来石炭酸、硝酸和硫酸等原料,自制成黄色炸药,还购置了手榴弹。1927年3月,党领导的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成功。李强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这次起义,但他在起义前试制的炸药、起爆药和购置的手榴弹全部派上了用场,这是他为党交出的第一份“科研成果”。

自学成才,为党做无线电专家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遭受了惨重损失。在白色恐怖下,党的组织全部转入秘密状态,李强也开始了在中央特科4年的秘密战线工作。

1927年11月,党中央从武汉迁到上海后,随时有可能遭到敌人的打击和破坏。当时,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的周恩来正式提出建立中央特科,考虑到李强曾研制过炸药,与各方面人士交往接触也多,周恩来便将李强调到特科。在武汉,李强担任中央军委特科第四股(特务股)股长。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往上海后,李强也随特科到达上海。1929年底,中央特科成立四科即交通通讯科,由李强负责,主要任务是负责中共中央同各地党组织的电台联系,这也开启了李强又一段“传奇生涯”。

微信图片_20211222191925.jpg

李强著作的《发信菱形天线》一书

1928年,党中央决定在上海建立无线电通讯设施,并把研制无线电收发报机的任务交给了李强。李强虽上过大学,但是对无线电一窍不通。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对无线电设备控制很严,相关书籍资料很少。这让李强颇感为难。在周恩来的鼓励下,李强决心边学边干,全力以赴完成党中央交予的任务。

随即,李强开始从零学习无线电技术,他购买了大量英文书籍,凭借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英文功底,进行了系统的自学。通过学习,李强认为仅靠书本知识远,不看到收发报机实物,不亲手操作,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秘密到上海专门生产大型收发报机的大华仪器公司偷偷学习,设法把产品弄出来,慢慢摸到了门道。开始制作设备时,重要部件很难买到,李强就利用外国人办的洋行订货取货。此外,李强还学会了绕线圈和自制无线电零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李强的无线电台终于研制出来了。通过抄收国民党电台的国际新闻和气象预报,与世界各国的业余电台通联,结果证明李强制作的无线电台完全符合使用要求。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无线电台,李强也为开创党领导的无线电通讯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929年9月底,中央派李强到香港建立电台,并把香港作为中共中央与江西等苏区电台联系的中转站,香港电台时间虽短但作用不小。1931年春,周恩来、李强等派人带着自制的50瓦小功率电台,从上海前往中央苏区,经过努力,最终实现了中共中央与中央苏区之间的直接联系,结束了以往两个多月才能互通一次信件的历史。

1931年4月24日,顾顺章被捕叛变。党中央考虑到,李强与顾顺章共同负责组织无线电培训班等工作,接触较多,存在暴露风险,遂决定派他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到达苏联后不久,李强被派到苏联邮电人民委员会通信科学院工作。李强下决心在这里为党专心研究无线电理论。

微信图片_20211222191928.jpg

李强在广播事业局讲话

在苏联期间,李强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了无线电菱形天线中电子、电磁波的物理规律,经过一年多的运算、推导、分析,他发表了《发信菱形天线》的英文论文,引发了世界无线电界的关注。鉴于李强的研究成就,苏联通信科学研究院把他从工程师提升为研究员,称他为无线电专家。李强的论证方法,也从此被人称为无线电的“李强公式”。 抗战期间,李强在延安领导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是得益于李强扎实的学术功底,新华广播电台在战火中始终保持良好运转,为宣传党的革命事业立下了功勋。李强也被誉为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开拓者。1955年,李强因在无线电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为党培养“革命通人,业务专家”

1937年7月7日,苏联通信研究院500千瓦高频率的无线电波传来令李强震惊的消息:中国北京发生卢沟桥事变!李强归心似箭,一心想着回国支援党领导的抗战事业,经过一番周折,李强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担任中央军委军工局副局长,1941年任局长。

微信图片_20211222192056.jpg

毛泽东为李强题词

莽莽黄土高原上,策马扬鞭疾驰,成为李强而立之年的生动剪影。脱下西装,换上戎装的李强,满怀热情,投身到党的军工事业中。在他的领导下,军工局造出“无名氏马步枪”,成为人民兵工自己制造的第一支步枪,结束了兵工厂只修不造的历史。从1939年到1943年,短短4年里,军工局修造枪械、火炮、弹药,成效斐然。为此,毛泽东主席还亲笔题词“坚持到底——为李强同志书”。

在军工局的工作中,李强充分尊重人才,对知识分子和技术干部非常爱护。正是基于李强在技术、教学和管理上的多重经验,1944年6月,党中央又交给李强一个新的任务——兼任自然科学院院长。

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于1940年在延安成立,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李强是继李富春、徐特立、陈康白之后的第四任院长。对于李强而言,他在上海研制秘密电台时就开始从事无线电人员的培训工作,到莫斯科后,又继续担任了共产国际的无线电培训班的教员。可以说,在李强的革命生涯中,一直与教学形影相随,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微信图片_20211222192200.jpg

李强(右)在延安

“在我兼任自然科学院院长时,干脆把学院和工厂结合起来,走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李强曾这样回忆自己担任自然科学院院长时的主张。由于长期处于特殊环境中,李强一向倡导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教育思想也就集中体现为“紧密地与实践相结合”。李强上任院长后,学校由桥儿沟搬迁到大砭沟,这里也是军工局炼铁部所在地,为的就是方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李强还经常亲自率技术专家给学生上课,开设的兵器学、爆破学、炼铁原理、工艺学金属学以及制图、炸药及爆药等方面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通过参加高炉的试验,你们既学习了知识,又为边区解决了急需!”当自然科学院学生们自己研制的小高炉成功炼出品质优良的灰生铁时,时刻关注炼铁高炉研制的李强比谁都高兴,对学生们大加夸赞。

当时,自然科学院机械系学生把研制日产一吨小高炉作为自己暑期实习的工作目标。炎炎烈日下,延安军工局的高炉旁时常围绕着青年学生,他们一边听着老师们讲解课程,一边在高炉旁画着设计图纸,高炉、送风机都凝结着同学们智慧与汗水,这座成功投产的小高炉不仅成为了师生们科研攻关的代表作,更填补了当时的延安炼铁生产的空白。

1945年8月,伴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党中央决定将自然科学院向东北转移,拟在东北解放区建立新型大学。李强因为要留在延安继续开展工作,无法与师生们一起前往。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已经与师生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为大家做好行前准备后,李强与大家握手惜别。

时光穿梭,再回母校,45载过往。1990年10月14日,85岁的李强再次以学校董事会名誉主席身份,返回母校,参加了北京理工大学建校50周年大会。他讲到:“今天我作为延安自然科学院的老院长,回到母校。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关头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从而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自然科学教育事业的先河,走出了无产阶级自己办高等理工综合大学的道路,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我很同意李富春同志在1940年开学典礼曾提出的,我们要造就‘革命通人,业务专家’。”

微信图片_20211222192251.jpg

李强在联合国大会第七次特别会议上发言

新中国成立后,李强作为时任电信总局局长协助中国经济代表团顺利完成中苏外贸谈判,获得中央领导高度赞扬。不久后,为进一步加强对苏贸易和获取援助工作,通晓俄语、精通机械知识、善于领导团队、攻关经验丰富的李强,被任命为外贸部副部长,兼任驻苏联商务参赞。这一次新的“跨界”开启了他长达29年的外贸工作生涯,这也让李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院士部长”。

在李强91年的人生历程中,有70余年的岁月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他始终坚持对党和人民忠诚奉献,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创新,顽强奋斗坚持到底。

1994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李强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讲道:“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我无愧无悔,因为我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