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春秋80
华北大学工学院的成立、发展和变迁
华北大学工学院旧址(河北井陉)
2008年是华北大学工学院建校60周年,1952年华北大学工学院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即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为建国后我校的生存发展和正规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华北大学工学院学生在上课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晋冀鲁豫解放区和晋察冀解放区合并,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随之分属两大解放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也合并成立华北大学。由北方大学工学院和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合并而成的华北大学工学院作为华北大学的一个独立学院亦于当年10月正式成立。
工专宣传队演出
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是1940年在延安创建的自然科学院于抗战胜利后向东北、华北转移,并在张家口与晋察冀边区工业职业学校合并组成,曾名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1946年11月与铁路学院合并,成立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1947年又分出,并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校址在河北井陉。
北方大学工学院是北方大学的一个学院,北方大学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事建国工作的各项人才,于1946年创办的。
华北大学工学院 华北大学工学院 华北大学工学院
第一任院长刘再生 副院长恽子强 副院长曾毅
华北大学工学院由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直接领导,和华北大学保持组织联系。它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工业建设的专门人才。校址仍设在河北井陉。首任院长为原晋察冀军区工业部部长刘再生,副院长为恽子强和曾毅。华北大学工学院一成立就面临着加速人才培养、迎接全国解放的繁重而光荣的任务。不少师生还参加了对新解放地区机关、工矿企业的接收等工作。
东黄城根华大工学院旧址
1949年8月,华北大学工学院奉命迁入解放后的北平,使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满足当时重工业的急需,学校在原有的机电班、冶金班、预备班、高职部等班级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物理探矿班和俄文专修科。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的领导和积极支持下,学校发展很快。至1950年底,全校人员由进京时的380多人发展到1337人,开始建设为重工业培养专门人才的各科系;全面制定和调整了教学计划;大量聘请国内著名教授、教师及从国外回来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开展学校的基本建设,如购置房产,建设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工厂等,各方面工作大步前进。
原中法大学校门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原在北京的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三个系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中法大学的并入,有效地缓解了华北大学工学院迁入北平后缺乏校舍和实验室的困难;一批优秀教师和教授的加入,有力地加强了学校的教学力量,尤其是加强了基础理论教学,使理、工更好地结合,这一切都增强了华北大学工学院的办学实力,为学校大规模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原中法大学校园全景
1951年,华北大学工学院明确提出“逐步把工作正规化,以完成新型高等工业教育的任务,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迅速培养具有全面基础的高度专业化的重工业建设干部的目的”的工作任务。至1951年底,学院已经建立了航空工程、机器制造、汽车工程、电机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厂、采矿工程等七个系,机械、电机、采矿、冶炼、化工、俄文专修科以及干部进修班、工农速成班等8个科(班),一个研究所,设立25个专业教研组和专修组,其中包括数学、物理、力学、制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外语、体育、政治等9个基础和公共课教研组,建立了实习工厂和图书馆。学校初步建成为一个专业比较齐全配套的重工业大学。学生人数已由上一年899人增加到1749人,由31个学生班增加到52个,开出课程和实验由43门增加到77门。
欢送华大工学院学生参加抗美援朝
到1951年10月华大工学院已有教师213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24人。经过一年的努力,华北大学工学院在社会上已有良好的声誉,在1951年暑期全国统一招生中,平均录取成绩在全国工业学院中名列前茅。学院开始在车道沟建设新校舍,为以后的学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1年11月,教育部决定将华北大学工学院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自1952年1月1日启用新校名。
原北京工业学院机械系师生在开展科研活动
学校更名以后,接着进行了全国范围高校的院系调整。1952年8月,北京工业学院冶金系、采矿系及钢铁机械专修科与其他院校相关科系共同组建了北京钢铁学院。1952年10月,北京工业学院采矿及冶金专修科师生43人调中南矿冶学院。1952年11月,北京工业学院航空工程系与其他院校航空院系共同组建了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航空工程系师生689人调整到北京航空学院。
北京工业学院的师生在参加建校劳动(此建筑现为理工附小楼)
至此,华北大学工学院(包括改名为北京工业学院的头半年)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任务,为我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关链接:【校报·温故知新】教学楼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