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竞彩app排名

【人才培养工作系列报道之二】力臻卓越,书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精彩答卷——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编者按】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会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人才培养工作系列报道”,生动展现学校在足球竞彩app排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生动实践,进一步营造“以教为先、以教为上”的良好氛围,汇聚广大师生凝心聚力谋发展、踔厉奋发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1.png

2023年7月24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北京理工大学获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并列第三,取得历史性突破。本次获奖成果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绿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推进管理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开创了研究生教育新局面。

加强顶层设计,为人才培养激发内驱动力

为进一步加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急需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北京理工大学以2019年正式获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为契机,持续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近五年新增人工智能、碳中和技术与管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坚持理工互促,推进优质理科与顶尖工科深度融合,在信息安全、数学理论与计算、脑智与人工智能等方向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学位授权点数量逐步增加,学科影响力显著增强,为多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支持国家急需学科和重点领域的发展,学校合理调整招生结构,招生名额向信息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兵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倾斜,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同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更多招生名额投入工程硕博士专项计划,引导更多有志于投身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生进入专项,为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2.jpg

2022年9月,学校获批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高校,成为全国首批十所建设高校之一,秉承“明德致远、厚基拓新、精深求是、报国攻坚”的理念,打造以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为主、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高地。以“5-3模式”选拔优秀生源,制定分类导师遴选标准,确定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增设44门企业专家参与校企课程、重构培养方案,建设8个工程师技术中心、强化实践训练,设立“卓越创新基金”项目,设立彭士禄奖学金……学校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举措,开展自主培养领域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尝试。

3.png

2023年7月,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国优计划”试点建设高校,秉承“强理工、重教育,强交叉、重协同,强知识,重素质”的培养理念,深入开展校际合作。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协同培养,发挥各自学科专业优势,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建立优秀中学教育实践基地,保障落实教学实践能力训练,培养研究生教育实践综合能力;实行理工类导师、教育学导师、师范类导师、中小学教师“四导师”联合指导机制;实施教育类模块课程先修、支教实践计入教育实践学分等政策支持保障,为国家培养一批理工基础扎实、教育能力突出、专业素养优秀、创新能力卓越的优秀中小学教师。

深化综合改革,为人才培养注入强劲活力

近年来,学校提前谋划、多措并举,先后提出“四类型七维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人才培养6+1行动”“驼峰领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点线面体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等多项体系化改革举措,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走深走实,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打造研究生教育新高地。

4.png

在人才培养大讨论期间,学校、学院,导师、研究生,多级联动,深入研讨研究生教育,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研究,学校体系化设计了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蓝图——“逐梦计划(DREAM)”,高质量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学校不断强化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发挥高水平科研平台和重大前沿基础研究项目作用,通过设立优博育苗基金、配备优质教育资源、举办高端学术交流会、加大优秀成果奖励力度等一系列举措,积极引导鼓励研究生选择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课题,促进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断产出。近五年研究生以共同第一作者或参与发表《Science》《Nature》主刊论文7篇,发表子刊论文62篇,3位在读博士入选ESI高被引学者,学校累计获评全国学会优秀学位论文169篇、北京市优秀学位论文10篇。

5.png

“我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助熔剂法、熔融法、化学气相输运法等,生长具有笼目结构的拓扑材料以及相结构本征磁性拓扑单晶材料。当偶然间生长出一种新材料,并发现该材料具有新奇物性的时候,我觉得科研过程存在意外之喜,让我有很大的热情继续钻研下去。”2020级博士研究生刘锦锦回忆自己以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时,脸上洋溢着对科研的热忱和对未来的自信。

“获得全国总冠军的是——北京理工大学!”主持人的声音在比赛场馆中回荡,候场区已响起热烈的掌声。北京理工大学路特斯无人驾驶方程式车队的成员们兴奋不已,欢呼着冲向领奖台。这是车队继2017、2018、2020和2021赛季之后,第5次站上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FSAC)的最高领奖台,也是在该项赛事中首次实现三连冠,创造了历史记录。

6.png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设计了“立目标、建机制、强协同、重培育”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了“赛前培育+辅导—赛中资助+跟踪—赛后奖励+宣传”的竞赛模式。通过实施“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供优质科研与指导资源,聘请高水平教师一对一辅导,设立研究生创新竞赛获奖奖励,建立竞赛获奖替换选修课学分机制等一系列举措,营造以赛促研、以赛促教的创新氛围,全方位助力研究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五年来,我校研究生获得高水平创新竞赛奖1800余项,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总冠军2次、金奖2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7项、一等奖1项、二等1项、三等奖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1项、金奖20项、银奖6项、铜奖1项。学校获竞赛优秀组织奖26项,被授予“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重要贡献单位”。

优质资源供给,为人才培养厚植成长沃土

充分且优质的培养资源,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其专业基础、学术视野、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持续加强优质培养资源建设,不断拓宽资源供给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全方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全链条打造精品课程与教材、多渠道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多方式开展高水平讲座等,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课程通过知识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具体、复杂的情境中,营造参与、开放、启发的课堂氛围。通过深入研讨,促进学生对复杂实践问题的思辨,提升学术伦理和职业伦理的敏感性,增强社会责任感。”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工程伦理》主讲教师薛庆教授介绍。

7.png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开展课程教材建设,部分研究生课程的设计和建设保持国内前沿水平,在培养目标、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2023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6项,全国工程教指委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10门,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6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2门。目前,已有59门课程上线国家研究生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数量位列全国首位,覆盖所有一级学科。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建设成为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学校坚持以“融合创新、智慧赋能”为驱动力,赋“智”于学。近年来,先后完成智慧教室、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术报告厅、课程录播厅的建设与改造,通过将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塑课堂教学形态,激发课堂教学新活力,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得到进一步推广,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性学习”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根本性转变。

光影魔术手拼图.jpg

在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学校持续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学校已建设并开设252门全英文专业课程。每年开设国际暑期学校,近五年共邀请86名国外知名教授为研究生开设高质量全英文专业课程88门。此外,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设立多项赴国外资助项目,通过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与俄罗斯鲍曼大学、柏林工大、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65所学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为研究生提供国际交流平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近五年研究生获批国家公派留学项目800余人,学校累计派出1700余名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及短期访学,博士在读期间具有国际化经历的学生比例高达70%。

学术讲座是学生开阔知识视野、提升学术素养、了解科技前沿的重要途径。学校聚焦研究生成长成才需求,通过举办“百家大讲堂”、21世纪前沿科学论坛、博士生论坛等学术活动,多渠道为学生供给学术资源,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学校始终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联合企业协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实践基地,着力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先后建成2个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5个工信部协同育人示范基地。


回首过去,研究生教育“北理品牌”优势明显,育人资源日益丰富,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幅提高,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展望未来,学校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培养理想志向高、学术基础好、国际视野广、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