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竞彩app排名

【学习园地】2013中国科技论文含金量几何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建设,帮助广大教师、干部群体关注高等教育发展,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拓宽视野,引发思考,党委宣传部特开辟“学习园地”专栏,为教职工推荐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和理论思考。此次推荐刊载于中国教育报的《2013中国科技论文含金量几何》一文。
                                                                                ——党委宣传部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比例的变化趋势

 

E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比例的变化趋势

 

2013年表现不俗论文产出较多的学科

 

2013年国际论文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比较

  ■在2013年度以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20.41万篇论文中,表现不俗的论文为69064篇,占论文总数的33.8%,较2012年上升了7.4个百分点。从这一指标来看,过去一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质量较上一年度确有提高。
  ■在2013年度世界“大科学”研究领域,以中国科研人员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仍然较少,在中国科研人员参加的所有论文中的占比依然偏低。
  ■2013年度,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150种期刊中,中国发表了5119篇高水平论文,远超出上一年度的4020篇。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超过80%来自高校。其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分别以219篇、203篇、188篇、180篇和146篇跻身前五名。
  “中国和巴西的科研与创新水平正在迅速赶上欧盟,这主要表现在专利注册数量、公共科研支出和尖端科技的学术研究。”这是欧盟委员会在2011年2月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对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科技发展的评价。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基于《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等5大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献数据库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度,以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共20.41万篇,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2位,其中6.9万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这些表现不俗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3.8%,这一比例较2012年度上升了7.4个百分点。
  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这份统计数据反映出中国科技发展的哪些最新趋势?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现状的背后,反映出中国当前怎样的学术研究力量,变化轨迹与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相比还存在哪些短板?如何看待这份“成绩单”?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提升幅度加快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一直被国际学术界视作评价一篇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根据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4年至2014年(截至2014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3年统计时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变;论文共被引用1037.01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比上年度统计时提升了1位。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速显著快于其他国家。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7.57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6.92次提高了9.4%。这意味着,从纵向比较,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从横向来看,本统计年度世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平均值达到11.05次/篇,比上年度统计时的10.69次提高了3.4%。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有所增加,但与世界平均值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如果扩大横向比较的范围,中外之间的这种差距则更为明显。以2004至2014年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以上的16个国家(地区)为参照,若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平均值(11.05次)的国家达到12个,其中瑞士、荷兰、美国、英国和瑞典的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超过15次,而中国排在第15位,远远落后于西方传统的科技强国。
  差距并不意味没有进步。若把统计年度内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划一条线,将高于均线的论文作为“表现不俗”论文(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依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在2013年度以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20.41万篇论文中,表现不俗的论文为69064篇,占论文总数的33.8%,较2012年上升了7.4个百分点。从这一指标来看,过去一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质量较上一年度确有提高。
  如果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科技论文水平的话,我们不妨将时间拉长到2004年至2014年的10年段进行国内外比较。根据此次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4年,我国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2279篇,占世界份额的10.4%,虽然与排名前三位的美国、英国和德国62226篇、15614篇和14108篇仍有较大差距,但与自身相比,在入选数量上较2003年至2013年这10年增加了28.9%,进步幅度明显。
  能反映世界科学界最新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的热点论文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些热点论文往往是在发表后两年间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1‰,在一定程度上它被认为是世界科学研究前沿的风向标,并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对世界学术研究产生广泛影响。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国际热点论文产量在某种意义上,能反映这个国家对于世界前沿科学研究的贡献度。
  在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的统计年度中,中国国际热点论文384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15.7%,较2013年统计时提高了1.4个百分点,排在世界第4位,虽然位次与2013年统计时持平,但热点论文数增长了10%。同期,美国热点论文1384篇,占世界热点论文的56.5%,其次为英国和德国。
  若以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为观测点,也能清晰反映出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的提升轨迹。2013年度,在世界176个学科领域153种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57113篇论文中,中国发表的论文有5119篇,占世界的8.9%,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有23331篇,占40.8%。
  对于中国来说,发表于国际名刊的论文数排名变化,是在本年度纳入统计测度的多项评价指标中进步最为显著的。《Cell》、《Nature》和《Science》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三大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2013年度,上述三种期刊共刊登论文5806篇,虽然总刊载量比2012年度减少183篇,但刊发中国论文226篇,论文数增加了39篇,排在世界第6位,较2012年度上升3位。从横向来看,美国仍排在首位,刊发论文2535篇。英国和德国位列第二和第三位,法国和加拿大分列第四和第五位。
  此外,与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快速提升相同步的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也在迅速提升,进入本学科前列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较上一年度有所增加。根据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2013年,我国作者在国内1989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1.69万篇。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指标呈上升趋势,2013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523,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5.4%;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180次,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14%。
  从国际知名学术引文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种类的角度来看,2013年度,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39种,比2012年增加4种;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16种;美国《医学索引》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06种;SSCI收录中国期刊2种;Scopus收录中国期刊776种。中国进入SCI的期刊中,2013年度进入本学科领域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3行列的期刊共有21种,进入影响因子本学科领域排名前1/3的期刊有20种。这些数据既说明中国科技期刊知名度正在提高,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科技论文的质量正在稳步提升。

  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趋势明显加快
  据瑞典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宣布,诺贝尔化学奖于当地时间10月8日揭晓,获奖者是来自美国的埃里克•白兹格和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以及来自德国的斯特凡•W•赫尔3位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成就的教授。在此前两天公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由一名英国科学家和两名挪威科学家共同摘得。这表明,现代科学的重大突破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合作。
  事实上,当今世界许多尖端领域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印证了这种规律。英国皇家学会2009年发布的一份名为《知识、网络与国家:21世纪的全球科研合作》的报告显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目前正处于逐步上升的趋势。
  该报告称,目前,所有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文章中,有超过35%是国际间合作的产物,这个数字在过去15年里增加了10%,其中以含有美国科学家在内的国际合作的增长率为最高:以美国科学家为主要作者的合作论文的发表数量,从1996年的约5万篇上升到2008年的约9.5万篇——但这只占美国2008年科技论文总量的29%。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德国2008年科技论文总量中,有几乎一半是来自国际合作研究。而同期,中国的国际合作研究虽然也在增加,但并未跟上中国论文总量的增长步伐。中国的国际合作论文在本国论文年产总量中的占比,却由1996年的18%下降至2008年的15%。
  “这是一种逆国际潮流的趋势。”北京一所重点高校学者陈教授透露:“近几年,中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合作比例降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中国国内学术评价制度所致。按照国内大多数学术机构的评价标准,如果一篇国际科技论文,中国学者不是第一作者,一般不会被认定为该作者的科研成果。如果这种评价导向不改变,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国际合作占比可能还会继续走低。尤其在当今世界科学研究越来越趋向跨学科、跨领域交叉研究的大背景下,这种不尽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不利于中国科学研究的。”
  近年来,“大科学”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领域。“大科学”研究具有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实验设备复杂、研究目标宏大等特点,因此“大科学”工程既成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综合体现,又成为显示各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从国际间合作的“大科学”研究领域来看,目前,我国已通过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等一系列大科学计划,先后与美、欧、日、俄等主要科技大国开展平等合作,为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做出了应有贡献,并陆续建立了5个国家级国际创新园、3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2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些既成为中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已具备参与国际大科学和大科学合作的能力。
  就参与国际科学研究合作的论文产出而言,虽然我国国际合作的论文在科技论文总量中的占比不高,但依然能看出国际合作的趋势正在明显加快。据SCI数据库统计,2013年度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为56076篇,比2012年度增加9330篇,增长了19.0%,至此国际合著论文占我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4.3%。其中,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有37082篇,占我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66.1%,合作伙伴涉及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138个国家(地区);其他国家作者为第一作者、我国作者参与工作的国际合著论文为18994篇,合作伙伴涉及105个国家(地区)。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度世界“大科学”研究领域,以中国科研人员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仍然较少,在中国科研人员参加的所有论文中的占比依然偏低。
  根据SCI的统计数据,2013年度我国发表的论文中,作者数大于1000、合作机构数大于150个的论文仅有167篇,且中国作者都不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作者数超过100人且合作机构数量大于30个的论文有427篇,涉及高能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仪器仪表、气象和大气科学、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等学科。其中,中国牵头的仅27篇。在这27篇论文上署名的中国机构有38个,绝大多数是高校,其中,除著名大学外,还有7所师范大学,另有一家公司企业(中广核)及两个研究所。这说明,虽然“大科学”研究是国际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综合实力依然存在明显“短板”。

  部分学科研究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虽然论文数量、影响力“涨落”对比是每年国际科技论文统计的重点,但各学科论文的产出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研究机构及学者在某些学科领域研究的优势和劣势。那么,过去一年,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学科领域?中国学者在哪些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根据SCI对国际科技论文学科分布的统计数据,在2013年度发表SCI论文较多的10个学科中,化学有37310篇,临床医学有25640篇,物理学有24636篇,生物学有22394篇,材料科学有16348篇,基础医学有10244篇,数学有9007篇,地学有6784篇,计算技术有6761篇,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有6655篇。这意味着化学、临床医学等10个学科是当前世界各国学者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从各学科产出论文数量及影响力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来看,我国有16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又增加1个。其中,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数学等5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农业科学和物理学排在世界第3位;被引用次数排名进入世界前5位的,还有环境与生态学、地学、药学与毒物学。与2013年统计时相比,有7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用频次排位有所上升,其中跃升3位的是临床医学。这说明,我国学者在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数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已跻身世界学术研究的第一方阵,具有较明显的学术优势。
  依据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该数据库涵盖由5000多家出版商出版发行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卫生保健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2.1万多种科技文献)2013年度收录中国论文的领域分布统计数据,Scopus2013年收录的中国期刊论文数量较多的学科是工程,共超过15万篇论文;论文数量超过5万篇的学科,还有物理学和天文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医学等3个学科。这些数据表明工程、物理、天文、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和医学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兴奋点。
  从CPCI-S数据库(《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2013年收录世界重要会议论文的情况来看,2013年共收录全世界的36.88万篇论文中,中国作者论文5.08万篇,比2012年减少了34.4%,占世界的13.8%,排在世界第2位。2013年,中国科技人员共参加在67个国家和地区召开的1298个国际会议,发表国际会议论文最多的主要集中在10大学科领域: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材料科学、计算技术、机械工程、能源科学技术、土木建筑、物理、临床医学、环境科学和化学。
  通过对上述三大数据库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工程、物理、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和医学、计算科学是中国学者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这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基本吻合。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学者除了在几个“单项”领域的研究突破较快外,像免疫学、心理学、微生物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仍然力量不足。这与2011年、2012年统计时的总体状况基本相似,说明中国科学研究的“偏科”现象依然存在。

  高校仍是国际科技论文产出“大户”
  与2011年度和2012年度中国表现不俗的国际科技论文超过80%由高校贡献这一比例相似,2013年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高校依然是中国科技论文的产出“大户”。
  根据本年度发布的统计结果,在2013年以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20.41万篇国际论文中,82.77%产自高校,略低于2012统计年度83.3%的占比;在本年度产出的69064篇表现不俗的论文中,82.7%出自高校,略高于2012统计年度81.8%的占比。这说明,过去一年,我国高校虽然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但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2013年度,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150种期刊中,中国发表了5119篇高水平论文,远超出上一年度的4020篇。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超过80%来自高校。其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分别以219篇、203篇、188篇、180篇和146篇跻身前五名。
  专利是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机构的创新能力。尽管高校是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量的贡献大户,但是,中国高校的成果转化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援引经合组织2014年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发明人拥有的三方专利数为998项,仅占世界的2.3%,与上年度统计时一样,仍排在第7位。而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援引《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WPI)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名下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共21.91万件,其中中国机构(不含国外驻华机构)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9897件,约占68.4%,比2012年增加5.9%。
  从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的机构类型看,2000年至2013年度,中国高校共获得15.87万件授权发明专利,仅占中国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的21.65%;研究机构共获得6.2万件授权发明专利,占总数的8.46%;公司共获得19.22万件授权发明专利,占总数的26.23%。2000年度至2013年度,中国高校平均每年获得1.13万件授权发明专利,研究机构平均每年获得0.44万件,公司企业平均每年获得5.24万件授权发明专利。这说明,在中国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所存在的“短板”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搭建平台促进大量科研成果转化,将是今后中国高校推进教育改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