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国学之髓,聆听经典之韵——第二期“读书益言堂”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1-03-31 阅读次数:
撰稿:马君 摄影:拜国文 编辑:贾效明
早春三月,万物复苏。3月25日,由人文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国学社共同承办的第二期“读书益言堂”活动在中教322成功举办。人文学院分团委书记贾效明老师及我校20多名热衷读书的同学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读书益言堂”活动以畅谈国学为主题,辅以对世界文学的细腻品味,使同学们在品读《道德经》的过程中,学会厚积薄发,蓄势而行;在聆听《傲慢与偏见》、《1Q84》的过程中,学会体味生活,感受美好。
活动伊始,我校国学社社长雍占琦同学为在场同学就其个人对《道德经》的独到见解进行了深刻阐释。首先,他对《老子》原著概而述之,使同学们对于《道德经》有了初步了解与认识。其次,他在对于“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的一番品读中,告知同学们应做到心存敬畏,深入学习、切实践行。最后,在浅谈自己对《菜根谭》的一席理解后,告诫同学们,切不可自视太高,应该勤勤恳恳,虚心学习,在各种场合都能应对自如。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应努力学习《道德经》思想,并结合儒家、佛家、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进行融会贯通,学会智慧、耐心、镇定、抗逆、深刻。
之后,来自人文学院经济学专业的韩晶同学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一书地细心品读,以“谦逊与爱慕”为主题,阔谈女性的尊严与独立。她不仅剖析出简.奥斯汀对感情的信奉,认为婚姻最稳步的基石是真挚的情感,而非浮华的物质。而且,她结合小说当时的历史背景,剖析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从偏见到爱慕的心理历程,从中挖掘出作者简.奥斯汀对女性人格独立、权利平等的渴望。最后,韩晶同学建议同学们,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中,应真实地做自己,不要刻意掩饰自己思想和性格上弱点,做到“悦读,悦活,悦己”。
来自人文学院经济学专业的仲杨婧同学以“1Q84时间的秘密”为主题,将同学们带入了作者村上春树神秘、浪漫的《1Q84》的世界中。通过介绍男女主人公对于人生懵懂与困惑,以及在理想与现实的交替间不忘寻觅对方的坚韧与执着,让同学们尽情领略了一番属于年轻人的张扬。
活动最后,同学们就“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有同学说“现在的我们,读书着眼于自我充实与升华,而二十年后的我们,应将读书这件益事立足于国家兴荣,立足于民族富强!”还有许多同学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将阅读经典与思考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对书中内容的学习来解释现实世界的万千变化,从世界观演变为方法论,再由方法论逐步递进为发展观,从而使阅读切实起到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在一番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产生了深刻的共鸣,纷纷表示“读书益言堂”活动为热爱阅读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心得体会的平台,对读书以及所读书目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通过本次“读书益言堂”活动,使同学们接受了一次对道德、情感以及理想深刻的思想洗礼。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在步履阑珊中,我们不断清晰人生的不悔路途;在潜心品读中,我们日渐明了人生的无价真谛。
附:第二期“读书益言堂”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一】
《道德经》对我们的启示
北京理工大学国学社 雍占琦
《道德经》一书广博精微,历来对它的评价极高,但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对于它的价值也似乎无法用语言恰如其分的进行描述。自己所学甚浅,也不敢妄下评论,但赞同南怀瑾先生和王蒙先生的评语,南怀瑾说“《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王蒙说“它帮助我们智慧、从容、镇定、抗逆、深刻、宽广、耐心、宏远、自信、有大气量、有静气与定力以及其他……”。
结合自己对《道德经》的学习体会,认为通过深入阅读别人的著作,如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和《老子他说续集》,王蒙先生的《老子的帮助》以及熊春锦先生的《老子德道经》等对道德经进行初步理解和学习之后,更需要背诵下来,慢慢品味。正如《道德经》第十一章所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古今中外上百万字对它注释的著作,这些“有”,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和辅助工具;而仅有五千字的《道德经》,甚至抛开《道德经》的文字后的“无”更值得回味,更提供了发挥的空间,类似断臂维纳斯的美。《道德经》诗一样优美而极富韵律的语言是值得反复诵读的。以下结合我的理解谈几点《道德经》对我们的启示。
无为而为 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以及参考他人的文章认为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有大作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看道家人物便可知道,道家人物在朝代更迭之时对历史的重大贡献: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唐代的魏徵,明代的刘伯温,清朝的范文程等等,还有许多不可知、不可数的道家人物,这些人在历史上都建立了丰功伟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南怀瑾先生也希望现代青年,应该把握目前的时代的这个机会,需要懂老子的思想学说。
勤而行之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以及第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结合我自己的成长轨迹,确实觉得这句话十分深刻,也揭示了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快速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就目前大学生的情况来说,很多人可能都热衷于上网、游戏、电影,而缺乏深入阅读,因此也变得越来越肤浅。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有国学经典、文学经典等,但真正没有几个人愿意去深入阅读。
和光同尘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挫去锋芒,解脱纷争,收敛光芒,混同尘世,这就是深奥玄妙的“同一”境界。《菜根谭》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社会不可避免是一个大染缸,有时候为了适应大的环境不得不融入其中,但需要做到同流而不合污,内心清澈干净。而且应该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智慧,以便于浊世中游刃有余的生存。此外也认为大学生不可自视太高,应该勤勤恳恳,虚心学习,在各种场合都能应对自如。
无私成私 《道德经》在好几个章节中都谈到了无私成私的道理:“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圣人无积,既以为人矣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都说明了,圣人因为大公无私,才实现了自己的看似“私”的人生价值。这也告诉我们只有经常放下自己小我的私利,为他人为社会着想才能最终成就自己的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在大会计学院演讲时所说的“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百世名”。此外博弈论的一些观点以及心理学的互惠原理也都说明了互利共赢的重要性。
柔以克刚 第三十六章: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曰: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这几章文字太优美了,因此全章引用过来。个人参考别人的著作理解,道家思想所谓的柔弱胜刚强并不是一味的软弱,示弱。这种柔弱更像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顺应规律而为。此外道家思想的柔以克刚也在兵法中多有体现:欲擒故纵,声东击西,围魏救赵,死里求生,以退为进,以屈求伸……
……
《道德经》极富智慧,并非几点启示所能表述,以上几点仅为个人体会。如欲了解更多还需要个人多去阅读,多体会。
【读书心得二】
谦逊与爱慕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人文学院经济系 韩晶
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的英国小镇,在那个等级观念异常突出的年代里,这里发生的事情既是那么情理之中,又是那么意料之外。纵然几乎所有的情节都只是发生在一个急于嫁出五个貌美女儿的家庭和两个都为青年才俊的好友之间,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个内涵深刻且饶有趣味的世界。
伊丽莎白和达西对彼此的态度贯穿了整个故事,也为这本书添上了袅袅不绝的绕梁余音。他们从舞会上的初识开始就对彼此产生了某种感情,只是两个人感情的性质不同罢了。伊丽莎白由于达西外表上的冷峻拘谨就认定其为傲慢之人,偏见之情由此而生,此后还总是借此讥讽对方,对其甚是反感;而达西的感情却恰恰相反,在他眼里伊丽莎白是如此的聪慧、率真、博闻强识,如此地不同于她所在阶级的其他女孩,这也让他冲破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自舞会以后,傲慢的表象和偏见的态度逐渐漫延开来,渲染出后续故事的精彩背景。后来二人经历了种种朋友、家人的变故,故事的色彩开始由激烈的腥红色调剂成雅致的玫瑰色。
事情一件一件地发生,就像是遮挡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层层帷幔,被一点点地揭开。伊丽莎白初恋情人对达西的诋毁被事实所击破,她的亲生妹妹被其携走私奔以及姐姐感情的失而复得,都让她重新认识了那个她原以为被金钱和地位烘托起的不可一世的达西,因为这些事情每一件都在逐渐展现出达西那深藏的优秀品质。他的善良,他的正直,他的温和宽厚,更重要的是与他外表截然相反的谦逊之心。他只是在社交的时候内心羞怯而内敛罢了,但这却成了原本理智、公正、思想独立的伊丽莎白对他偏见的诱因。但是这些都只是表象的和暂时的,对于同等高尚和优秀的两人来说,真相的揭开不需要无谓的努力和刻意的造作,需要的,只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历而已。当经历了凡此种种,一切都将自然呈现,一个本不是傲慢的人自然不会受到一个理智的人的偏见。当然,伊丽莎白在转变了偏见之后就开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她身上体现着婚姻的真正价值和时代追求,这在那个女性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上都完全依赖丈夫的社会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并且她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 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她坚持男女双方的真挚感情是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反对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 ,并因之而获得幸福。
在整个故事中,达西知道自己会让人误解为傲慢,但是他并未刻意掩饰;同样,伊丽莎白后来得知自己的错误之见,但是自尊心强烈如她,也没有在此后懊悔不已。毕竟,无论是在性格上的缺点还是在思想上的不足都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没必要穷尽力量去修饰,更没必要强迫自己去理解本不属于自己理解范围的事情。只要欣然地接受,坦然地呈现,自然地做自己就已足够。人生在世不过寥寥数十载,我们甚至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一个完整真实的自己,为何要去千般掩饰,百般牵强?现代的社会让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带着面具做人,夹着尾巴做事,但若是人们都以同样的弧度扬起嘴角去微笑,以同样的语调去表达,我在哪里?你又在哪里?
《傲慢与偏见》给我的思考远不止这些,而且我深知每多一次阅读都会引领我去感悟一个新的洞天,这是一种享受的过程,让身心受到沐浴和照耀,让生活得以放松和充实,让自己能够坦然和愉悦。衷心地祝福大家都能悦读,悦活,悦己!
【读书心得三】
1Q84, 时间的秘密
人文学院经济系 仲杨婧
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这本书,不能算是经典文学,它是一本新近的畅销书,但个人很喜欢,想拿到这里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名字叫做《1Q84》,作者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一、全书简介
村上春树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写过的那些书,像《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舞!舞!舞》之类,大家肯定也很熟悉了。在这里,我想介绍的是,我对这个作者的印象。
有段时间,我每天跑步半个小时。只有半个小时,但每次都有脱胎换骨之感。从最初的不胜负荷,到最后的神清气爽。一些东西被清除,一些东西被巩固。所以在读完了村上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后,我总觉得,一个每天都长跑的人,写作、跟跑步,都成了他的哲学。我相信他在“敏锐、公正,而且温柔地读取世界的真相”,就像他在评价自己喜爱的费茨杰拉德时所说的那样。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与乔治•奥威尔的作品《1984》联系起来。在日语中,9的发音和字母Q接近,村上解释为“question mark”。村上自己也说,他想要以此书向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致敬。与《1984》一样,《1Q84》也是在描述1984年发生的事情,不过,在奥威尔的年代,写1984年是在预测未来,而村上则是在回溯过去,但“仍然在讲未来”。
这个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青豆和天吾,两名主人公,间隔出场。他们顺着自己的故事独自前行,在1984这个平凡的世界里过着自己的日子。
事情发生在出租车上。通过那首《小交响曲》,青豆问了一句:到底会有多少人能在仅听了几句的情况下,就说出这是1926年亚纳切克创作的《小交响曲》?由这开始,青豆的1984开始混沌起来,一系列事件如醍醐灌顶,让青豆越发怀疑起是自己出了问题,还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
再看天吾。通过改写深绘里的那篇《空气蛹》开始,天吾的人生也迈入他所预料不到的未知之中。
在那个世界里一切看似并无不同,直到发现天上有两个月亮,真实的生活就被改头换面了。空气变了,风景变了,规则也变了。这也不再是他们熟悉的1984,不管喜欢与否,1Q84出现了。他们从1984的不可相遇走进了1Q84的生死相见,并且再也走不出这个空间了。
二、感悟
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至少我曾经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并不是如此的单纯。恍惚中,似乎同时存在于两个相连的空间,互相交错又独立延伸,思维也在理智和恍惚中更替。有时梦里梦见曾经的梦,有时醒着经历梦里的事。或许在冥冥之中,有神秘的力量左右着命运的潜行。
没有特别的理由需要我们去分析这样的事情,生活还是每天在继续。但在看了《1Q84》后,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的只是一本小说吗?还是某个和我有相同感觉的人在讲自己的故事呢?
村上绝对不是写《挪威的森林》时候那个青涩的少年了,对爱情与欲望直抒胸臆。他打破了大家对他小资教父的称谓,将成年人的想象力用明朗、略带阴暗及无法预料的情节的手法表达出来,以沉稳的笔法一步步逼近故事的核心,建构出另一个世界的风景。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充满了想象的张力和灵动的变化。
我认为,在村上的心里,人与人之间始终有一种磁场在感应。他把这种感应写成文字,写成故事。这部小说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肉体的欲望也是轻描淡写。但是男女主人公在现实的茫然中,却始终感应得到对方的存在。10岁吸引,20年的强烈感应与想念,30岁开始寻找对方。
是的,在《1Q84》里,有青豆和天吾的相互思念,从一个时空向另一个时空穿越。他们所去的方向和所走的路,都是内心驱使他们到达的。他们将性和爱分开,20年里将灵魂依旧留给互相感应的对方。这些都不是刻意存在的。所谓灵魂相依是不能被替代,而这种磁场已经超越了爱情本身而存在。
“既然已经爱过了,既然已经在不该有的年代里相遇了,哪怕没有出口,生命也可以为他戛然而止。”青豆和天吾就是这样,在充满未知和危险的1Q84里,顽强地活着并寻觅着对方。
我希望,在结局中,他们可以圆满。村上在给青豆和天吾留下一个出口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世界多留一点最真最爱的东西。
三、困惑
最后,我要讲的是我的困惑。
书的中文版刚出到二,还没有完结,好多东西还是处于未知当中。比如说,是谁创造出了1Q84,是故事中的小小人吗?他们又从何而来?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还是两个平行的世界中呢?是改变自己顺应规则,还是寻找出口回到原来的世界呢?这些重大的问题仍然未完待续,不知道随着故事的发展将给读者一个怎样的结果。
毫无疑问,这本书里存在着很多隐喻的东西,抛开对日本当前政治的影射意味不说,光是宗教、政治、历史等等,这样的主题对于我来说,也是过于巨大了。
我说不好这类事情。但是我觉得,这三者是有交集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宗教和政治有时候是一回事。他们都让人激动、迷狂、失去理智,携裹于其中的人,或遮蔽心灵,或出于自保,显得过分柔弱、过分单纯或者过分空虚。
“历史,就是集体性的记忆。”村上春树在《1Q84》中这样说。
有的人说,我们生活在谎言之上,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去找寻,真正的真实。所有的故事都是谎言。然而故事的魅力正在于此。真相只有一个,谎言变化万千。纪录的力量在于真实,在于直见性命。而故事的力量在于浓缩,在于包容,在于不可解。不可解释的部分,则是最迷人的部分。
我想说的其实是,村上选择的表达,就好像《1Q84》第一幕里的青豆那样,在午后的阳光下、死一般停滞不动的高速公路上,跳下车,在看客们交织着羡慕与微鄙的目光中穿行,她要赶路,她忍住羞耻,捋起短裙,跳过铁栅栏,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中意这样的村上,远胜过身上贴满了爵士乐、鸡尾酒标签的所谓“小资教父”的那个。
【读书益言堂】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分团委、北京理工大学国学社承办,依托人文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开卷有益、为学立言”为主题,旨在营造阅读经典的读书氛围,促进业余时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
活动坚持“以文会友,以典立言,以我为主”的原则,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以文会友”即通过提交读书心得的方式参与活动;“以典立言”即阐述经典著作中思想的现实启示;“以我为主”即在指导老师的组织下以在校学生参与为主。
活动围绕组织者发布的书目范围定期举行。有意参加者需将读书心得发送至指定邮箱报名,并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研讨。推荐书目、活动详情、优秀心得等信息将在人文学院网站发布并随时更新。
敬请关注,欢迎我校广大读书爱好者积极参与!
活动专栏:http://rw.bit.edu.cn/ 投稿邮箱:dushuyiyantang@163.com
第三期“读书益言堂”将于四月底举办,有意向的同学请于4月20日前将读书心得发至投稿邮箱
(审核:徐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