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京工学子】软件学院国际博弈竞赛团队:不畏权威,拼搏奋进
发布日期:2009-06-11 阅读次数:
——从“锅炉房”机房走出的国际博弈竞赛团队
供稿:软件学院11110601班 林思然 编辑:李芬
〖第750期〗
“中国深度”成员:(左起)李亮、林思然、王锐坚、崔皓
作为软件学院2006级本科学生,5月中旬,我们代表学校参加了在西班牙潘普洛纳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计算机博弈锦标赛。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团队——“中国深度”获得一块金牌,一块银牌。而由软件学院学生组成的队伍共获得一金三银两铜。
回首往昔,大一时的我们也只是软件学院几名普通的学生,不过多了些好奇心,带着股不知天高地厚的冲劲。将近三年的合作与参赛生活,我、崔皓、李亮和王锐坚四个人组成了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团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们的成功很大一部分缘于有“锅炉房”的拼搏精神,有不畏权威的勇气。
团队的建立
“中国深度”组建于2008年6月,几个朝气蓬勃而富有激情的学生因计算机博弈而走到一起。我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抱负的人;我们是一群不甘示弱、争当世界一流的人;我们是一群敢于开拓新思路、挑战权威的人。
研究六子棋的博弈团队给我们提供了激发潜力、实现创意的平台。六子棋规则与大家熟悉的五子棋非常相似,除了第一次黑方下一颗子外,之后黑白双方轮流每次各下两子,先连成六子的一方获胜。而我们所做的就是运用计算机博弈来模拟人类下棋。搜索的过程如同一颗树,称为搜索树,我们需要通过控制搜索层数来控制树的深度,通过控制生成的招法数量来控制树的分支数。
竞赛将四个志同道合的选手聚到了一起。在第一届校园博弈大赛中,我和王锐坚所在的“棋怪”队获得季军;崔皓和李亮所在的“深度递归”队在第二届校园博弈大赛中获得亚军。于是,当第十三届国际计算机博弈锦标赛组队时,我们四个人就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中国深度”队。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国内走向世界。2008年,“中国深度”队在第十三届国际博弈比赛中获得六子棋大陆地区冠军,国际亚军。今年在第十四届国际计算机博弈锦标赛中,我们终于实现梦想,夺得国际金牌。
竞赛历程
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深度”队的胜利之果也来之不易。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而且是强大的劲敌。
在第十三届国际博弈比赛中,我们的劲敌之一是博弈六子棋的发明人吴毅成老师,他研究的六子棋程序“交大六号”曾在第十一届国际计算机博弈锦标赛中获得金牌。劲敌之二为中国计算机博弈锦标赛的发起人徐心和老师,他指导的六子棋程序“棋天大圣”曾在第二届中国机器博弈锦标赛中夺冠。此外,还有第十二届博弈锦标赛的季军等等。面对这些强大的对手,我们靠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一路前行,精益求精,用百分之一百二的精力来比拼,用自己特有的朝气、激情和睿智去努力,我们走到了最后,也笑到了最后,战平“交大六号”,战胜“棋天大圣”,获得大陆地区冠军。
在第十四届国际博弈比赛中,全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的53支参赛队聚集到一起,参加14个项目的角逐。比赛从5月11日开始,至5月17日结束。在为期七天的比赛中,现场有多家西班牙媒体进行采访、报道和录像,同时还有很多爱好者参观,并与选手进行交流。本次比赛中,“中国深度”成为了该比赛项目中最让人惊艳的队伍。“中国深度”与来自荷兰、日本、中国大陆及“六子棋故乡”台湾地区的多支队伍交手,取得了10轮比赛中9轮的胜利,并最终以积18分的成绩获得金牌,这也是在这一高水平赛事中,中国大陆的队伍获得的第一块金牌。比赛中,在计算机博弈界享有盛名的前著名国际象棋程序“MeinStain”的作者,来自荷兰的Jan开发的同名六子棋程序“Me-inStain”,给“中国深度”带来了最大的威胁。2007年,缘于对六子棋的特殊兴趣,Jan第一次参加了六子棋的比赛,并获得了铜牌。在随后的三年里,他被六子棋计算机博弈深深地迷住,转而致力于六子棋程序的开发。2008年,Jan因为生病而没有参赛,2009年,积蓄了一年的“MeinStain”变得更加强大,其基于原国际象棋程序衍生的六子棋引擎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搜索深度惊人。赛场上,“MeinStain”首轮即战胜了台湾著名程序“Kavalan”,并连战连捷,一直紧紧追在“中国深度”的后面。倒数第三轮比赛中,“中国深度”与“MeinStain”的比赛成为了赛场的焦点。“MeinStain”攻击犀利,而“中国深度”更加灵活多变,关键时刻,“中国深度”稳住阵脚,先后均战胜了对方,并最终锁定了胜局。赛后,Jan也对“中国深度”赞叹不已。
不畏权威
骄人成绩的取得是与我们竞赛队特有的文化分不开的。
爱因斯坦说过,敢于挑战权威,科学才能发展。他的成功在于他不断学习和挑战权威。当时,科学界承认的基本粒子只有一种,就是电子,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是极具权威而且富有生命力的理论,然而爱因斯坦认为,麦克斯韦理论仅对时间的平均值有效,而对于瞬时现象,则必须引进粒子观念。最终,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而获得诺贝尔奖。
我们正是有这种不畏权威、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才能在比赛中过关斩将,一直前行。我们面临很多困难:成立之初,从未参加过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型比赛,面对的是国际顶尖水平的高手;做的时间很短,完全比不上其他团队持续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研究;自身棋力有限,不像很多团队都有专门的棋手献计献策。一开始,我们很不自信,彷徨过,失望过。然而,正是在这种不畏权威精神的鼓舞下,我们走出了阴影,决定先做了再说,不行就多尝试。对手是顶尖水平,我们就不断学习;时间有限,我们就夜以继日;棋力有限,那就让我们在千锤百炼中不断成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总是不断战胜旧事物。在为期两个月的暑假里,我们经常是连刷牙和洗衣服的时间都会有一些新想法、新思路诞生。正是这种“头脑风暴”式的创意涌现,才使程序的速度成倍上升,程序的棋力不断增强,并探索出“单迫着”的思路,表现出了令现场所有人吃惊的独特魅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战胜,谈何挑战权威。在开发过程中,每当搜索的层数提高一层,我们就想能不能再提高一层或是减少搜索的时间;每当生成的招法数量能减少时,我们就想能不能在不影响棋力的前提下再减少招法数量。如此这般,程序不断趋于完善,我们才有可能战胜权威。
赛后,六子棋之父吴毅成老师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虽然没有专家、学者们的知识,却有他们没有的激情和想象力,有他们没有的年轻。”是的,我们这是靠着这些“原料”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最终浇灌出了自豪的笑容。
“锅炉房”的拼搏精神
准备竞赛的过程是艰苦的,学校和学院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和支持,帮我们安排实验室、指导老师,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给我们加油、打气,帮助我们走过艰难的时期。学院同时组建了计算机博弈与人工智能协会,扩大了我们的团队,为将来的再创辉煌打下基础。
面对从来都没有做过的的东西,面对大量的程序设计,我们感到了沉重的压力,但是大家没有退缩。我们的实验室由学校简陋的锅炉房改造而成。我们放弃了暑假的休息,放弃了观看奥运会比赛,将床铺搬到了“锅炉房”机房,每天扎根于锅炉房这一亩三分地,辛勤地耕耘。我们一方面学习掌握现有知识和技能,将现有成熟技术应用到程序中,另一方面,我们注重创新,积极思考。累了就倒下睡会儿,醒来就继续在电脑前设计,一个个技术难题终于得以解决。
在“锅炉房”机房的学习与培训,逐渐形成了“锅炉房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疲劳、敢打硬仗的科研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让大家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在成绩中追求完美,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锅炉房精神”也秉承了我们北京理工大学特有的“延安精神”。我们来自革命圣地延安,老一辈革命家那种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崛起而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延安精神是我们青年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回顾整个竞赛过程,我们的团队一直团结协作,发挥着强大的团队精神。在开发初期,我们便明确了分工,制定了严格的工作计划。我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竞赛拼搏的过程中,我们发展了深厚的友谊,互相之间形成很好的默契。
艰难困苦,玉汝妆成。我们的团队经历了风雨,终见彩虹。从平凡的学生走向国际竞赛的殿堂,我们一路上仰仗着不畏权威、拼搏前进的奋斗精神。过去的辉煌都已经成为历史。有了如是的精神,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能信心满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