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激情燃烧的岁月
发布日期:2008-10-27 阅读次数:
〖第736 期 纪念华北大学工学院成立六十周年专刊 〗
王之任,女。火箭发动机专家。河北保定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到晋察冀边区工业部兵工化学厂当工人。1948年入华北大学工学院预备班学习。1951年赴苏联留学。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同年回国,历任七机部、航天部十一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科技委第二主任。曾担任长征三号三子级火箭发动机主任设计师兼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并参与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先后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七机部、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
一、在党的培育下走进华北大学工学院
我是河北保定人。1942年,抗战时期,我的家乡是冀中地方游击区。我13岁,上的是游击学校。当时正值大扫荡,日本鬼子特别残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家家挖地道,日本兵一来,青年人、小孩就躲到地道里。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有个治安员被汉奸出卖,从地道里出来,被敌人抓到就牺牲了。后来,群众被赶到广场里,每家每户查户口,看有没有共产党员。对每一个年轻人,用粗糙的木棍打,鲜血直流。再就是把人绑在凳子上灌辣椒水。有些人就被带走了,牺牲了。我们村百十来户,四五百人,在抗战时期死了五六十人。
日本人的暴行激起了大家的抗日热情,很多年轻人参加到党的工作中,为抗战作贡献。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参加了我们村里的地下党活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1944年,我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1945年春,晋察冀边区工业部到我们村子里招生,招化学、医护两个专业。我报了化学,因为我小学毕业,多少还有些文化,所以很幸运地被选中了。当时晋察冀边区工业部有三个兵工厂:化学厂、子弹厂、枪厂。我去了化学厂硫酸班,工作任务是生产硫酸。
神奇的化学反应激发了我对化学的兴趣。厂里工人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但也有人是初中、高中毕业的,我就想办法借到他们的课本,自学英文、化学等课程。那时候,厂里的领导有的是清华、北大、辅仁大学的毕业生,业余时间组织大家学习,对学习很重视。
后来,华北联大学化学的同志到工厂实习。他们为我们开了数学、化学、物理班,他们中有不少同志如彭士禄等后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各方面的专家。不久,延安自然科学院来的两位同志,又建立了化学实验室,有基本的设备,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因为我自学了一些化学,学习兴趣大一些,所以我和另外一个男生被选中到实验室学化学分析。因此,那时候我有幸接触到了化学基础知识。
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有化工班、机械班、管理班。后来我又通过考试,被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化工班录取,这个班只有二三十人。1948年5月开学,开的课有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包括新闻事实、大众哲学、马列主义)。7月学校放假,大多数同学回家了,我就留在学校,自学了平面几何。10月份,我所在的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就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了华北大学工学院,有高职部、大学部,另外还成了一个大学预备班。预备班的学生年龄必须在20岁以下,我在化学班学习很好,年龄正好二十岁,大家劝我去考。当时题比较难,标准还是比较严格的,但很幸运我考上了。
二、革命热情高涨的华北大学工学院
1948年华北大学工学院成立后,傅作义的飞机就来轰炸。这个时候解放军都在围攻大城市,我们没有飞机,也没有高射炮,只能采用土办法,挖防空沟,然后在地沟的下面再掏个大洞。飞机来的时候,大家就在洞里躲避轰炸。每个洞里的人都比较多,大家拥挤得很。后来我们就搬到城边的一个小村子,飞机不来,就在老乡的麦场里上课,飞机一来,就躲在庄稼地里趴着。眼看着国民党飞机的任意轰炸,却无能为力,更激发了大家的斗争热情和学习热情。
在解放区的时候,学习条件比较差一些,生活也比较艰苦。那个时候,讲义都是老师自己编写的,同学刻蜡板,纸是解放区用麻竿、麦秸做的土纸,一折就碎。谁有一个好纸做的笔记本,就会特别高兴,大家也很羡慕。
河北的冬天是很冷的,但是很大一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小小的煤炉,以至于钢笔水都冻住了。我还记得数学老师李向平讲一会儿课,就会把手放在嘴边哈一口热气,然后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板书。
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精神生活很丰富,一方面是同学们有明确的目标,全国马上要解放了,我们缺乏工业知识,就需要赶快学习,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因此学习热情很高,大家从学习中获得了精神的力量。业余生活也很丰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脚飞将军》、《一个工程师的自述》等一些苏联的革命书籍,互相传阅,百读不厌。当时已经可以看到电影了,学院播放了《渔光曲》、《马路天使》等30年代的电影和《列宁在10月》等一些苏联电影。有意思的是,苏联电影没有配音,但大家也饶有兴趣地观看。文艺作品坚定了大家的革命意志。
1949年8月学院入京后,我们住在中法大学宿舍里面,学院也在南锣鼓巷钱粮胡同买了些房子住,但条件也比较差。学校没有餐厅,没有桌子,同学们就蹲在地上吃。当时没有觉得苦,比起在解放区,学习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进京后,我们继续保持在解放区的优良传统。热情关注和参与革命建设,积极参加劳动。学院还组织同学们参与讨论过定都北京的议案、国旗方案。10月1日要举行开国大典,但天安门垃圾成堆,为了迎接开国大典,同学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清理天安门广场的劳动。 10月1日,作为第一批来自解放区学校的学生,我们被安排在紧挨观礼台的位置,激动地聆听了毛主席那震撼人心的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三、感恩深深 寄语母校
母校给予我们的革命人生观教育、基础科学知识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让我受益了一辈子。
华北大学工学院从延安走来,发展为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师生们在战争中学习,条件艰苦,但大家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将来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服务。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继承的。
北京理工大学和其他学校的区别之一,就是我们是共产党创办的,从解放区走来的大学。学校很重视革命人生观教育。同学们要心怀祖国,胸怀人民。我现在听说一些同学出国后,就不回来了。我理解他们,国外科研、生活条件可能好一些,但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们,学业完成也应当为祖国和人民做点事情。
华北大学工学院期间,师生同学关系亲密无间。李向平老师是我的数学老师。他只比我大一岁,而且班里的一个同学长得很像他。有一次,李老师给我辅导功课,我以为李老师是这个同学呢,心想这同学怎么学得这么好呢。第二天上课才知道是李老师。老师们和同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师生关系,同时又是朋友关系和同志关系。谢簃(后来任北京工业学院院长)当时是我的班主任兼物理老师,他对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思想状况、学习情况都很了解,在政治上对大家都很关心。正是由于老师们的鼓励和言传身教,使我们学习的劲头更足,学习效果更好。同学们的关系也象兄弟姐妹,把别人视作革命同志,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我想以上这些是当今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相信北京理工大学一定可以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为新时期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整理 党委宣传部 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