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强化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发布日期:2007-05-17 阅读次数:
足球竞彩app排名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第5期
北京理工大学
“十五”以来,北京理工大学认真贯彻中央“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以参与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以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为目标,以强化科技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动力,以凝聚和培养创新人才为保证,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科技实力,推动学校科技工作协调快速发展。
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科研保障条件建设、技术改造、科研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不断强化和巩固国防特色和优势,注重加强基础研究、高技术攻关、横向科技合作,学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成果转化能力与手段得到了实质性的增强,综合科技实力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学校在许多优势领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任务,科技投入经费达26.70亿元,是“九五”年均科技投入经费的3.97倍。在“十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即2006年,学校的科技投入经费达到近8亿元,获专利授权38项,鉴定科技成果43项,获部以上科技成果奖34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发表学术论文3,231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555篇。
一、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学校始终把加强基础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十五”以来学校通过设立校内基础研究基金、加大基础研究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基础研究管理等扶持机制和政策的实施,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校基础研究基金的设立,对提高基础研究与创新能力,培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及其他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获得校基础基金资助的项目大部分都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其中35%的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学校通过设立学科特区,加大对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支持,注重对具有创新潜力的非共识项目的支持,并努力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不断拓宽基础研究的领域。近年来,我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等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数逐年增加,2006年学校的各类基础研究项目经费达到8,300多万元,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学校承担的应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国家“973计划”支持的“绿色二次能源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项目,系统研究了二次能源体系,解决了关键材料及其在电池中的应用机理,为探索动力能源新途径及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技术基础,获200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在强化优势学科建设同时,加强理科建设,促进理工结合,增强科技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创新。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将设立不少于1,500万元的基础研究基金,重点支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活动;将设立5,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交叉学科及跨学科科技合作的集成创新活动。
二、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实现高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有力支撑应用技术的创新
学校坚持寓军于民的方针,不仅紧密跟踪国家的高技术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还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在涉及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社会公共安全、现代通讯、交通科技等领域的研究,通过核心技术突破,资源集成和条件装备的改善,实现了学校科技工作在高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40项,经费6,100多万元。2006年批准“863计划”项目20多项,经费达3,300多万元。我们完成的国家“863计划”“仿人机器人技术与系统” ,研制了集机构、控制、驱动、传感器、电源等于一体的两足行走机器人,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无外接电缆的稳定行走,这标志着我国仿人机器人研究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并于2006年成功主办了第19届“IEEE/RSJ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我校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奥运专项“电动汽车示范、开发及产业化研究”的研制工作,其实施将有助于解决机动车辆排放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国防特色与优势,为促进国防科技创新、推动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国防科技是学校的特色与优势。为进一步适应国防科技事业的大力发展,学校以国家军事安全和国防现代化为目标,抓住机遇,汇集资源、整合力量,重点解决国防科技领域的关键问题,实现了国防科技部分领域的持续领先和跨越发展,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武器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体系和元器件、先进材料、先进工艺、计算机与仿真等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为我国军队武器装备发展提供了具有创新性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学校高度重视预研成果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完成武器装备型号尤其是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十五”期间是我校历史上承担型号研制任务最多的时期,多年的国防研究积累在装备研制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现。通过装备研制使学校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多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工程研制能力。研制任务的完成为提升我军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推动其跨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学校得到了经济上的回报,为学校进一步支持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活动奠定了基础。
四、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家重大专项是为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提升综合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充分认识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重要意义,组织力量积极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导航定位系统等国家重大工程,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承担了从“神舟三号”到“神舟六号”航天模拟器的训练通话系统的设计研制,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中。承研的导航定位系统中的两大重要部分也将促进导航系统资源的地面装备有效利用。
五、加强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北京市和其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是学校科技工作的宗旨。在“十五”期间,学校以控制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光电与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生物技术、化工与材料、民用爆破、安全技术与工程、工业设计、管理与经济等领域为重点,选择重点区域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开展了科技、经济合作。在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组织下促成校内创新资源与学校科技企业的联合,共同承担了科工委军转民技术开发项目“纳米光催化多功能空气净化器技术开发”、国家发改委网络安全重大产业化项目、北京市科技奥运电动汽车产业化项目,探索了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创新平台、北京理工世纪科技集团的产业化手段与大学内部创新资源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模式。在大学科技园组织下,在北京市科委、市教委、市工业促进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高科技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工程中心等一批建设项目,搭建了高校创新资源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方向的平台,并在运行中探索了新型的科技创新机制。
不断拓宽与重点合作区域的合作方式。学校通过加强科技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从单纯项目合作等松散型合作模式开始,逐步以点带面进行多模式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除了与北京市紧密合作外,还与云南省、吉林省、辽宁省等省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建立省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技术转移的完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汽车工业、中药制药、装备制造以及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发挥我校特长,实施了一批富有成效的合作项目。另外,学校还与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等沿海地区和部分重点城市也签署了合作协议,以科技为纽带,建立起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
六、努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机制,为科技创新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构建了我校良好的学科平台,形成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领域。学校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完善科技人员、创新团队、科技领军人物培养政策体系,努力探索“构建大团队、形成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生大成果”的集中式科研管理模式,建立重点发展领域的投入保障机制和相应科技产出的约束与激励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的创新。而结合承担高新工程研制实施的科研条件保障、技术改造、科研基础能力建设等项目,使学校科研的基础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条件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为满足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条件要求,学校积极开展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并于2005年1月获得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05年学校启动全校范围的保密认证工作,并于2006年1月获得国家保密认证资格证书。目前,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资格证和许可证以及武器装备承研资格证申请工作已在积极开展中。所有这些工作都为学校科研生产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为科研生产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七、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利的支撑
学校科技工作在实践中不仅提高了科技工作的水平,也培养和造就了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科研骨干队伍,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科技创新活动造就了雷达技术研究所、导航制导与控制研究所、远程火箭弹控制系统项目组、综合传动项目组等一批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团队,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学科建设的内涵,推动了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科技工作中广大研究生的普遍参与及部分高年级本科生的介入,一方面补充了科技创新队伍,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水平;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的建设,进一步补充了学校教学科研资源,完善了硬件条件,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结几年来学校科技工作取得的长足进步,我们认为:一是学校坚持“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办学服务面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指导方针,实施学校制定的科技工作指导思想,系统推动了学校科技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在于机遇的把握和优势与特色的发挥,充分展示了我校鲜明的国防科技特色。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攻关,努力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三是科技体制的建设和良好政策的实施。“十五”期间,学校坚持在高等教育大的环境体系下开展科技体制建设与学科重组调整工作,充分考虑科研和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拓宽了学校的科研领域和服务面向。四是科技工作人员为科技事业勇于奉献的精神。科技创新人才是完成科研任务的前提和保障。学校在“十五”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人才队伍建设措施,提高了学校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科研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基础。
学校于2006年11月召开了科技工作大会,全面总结学校“十五”期间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根据国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认真研究并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和《北京理工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学校将继续贯彻“强化基础、着力创新、调整结构、协调发展”的“十一五”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统筹军工科研和民用科研,统筹自然科学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统筹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统筹科研能力建设和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统筹科技投入和科研水平质量,努力实现由增加科研项目经费数量向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的转变,由以军工科技为主向优势更突出、特色更鲜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向转变,由以工程项目为主向工程项目、基础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协调发展方向转变,由承担任务型向增强能力型的转变,由较窄的服务面向更宽广的服务面的转变,使学校在建设研究型大学中,成为服务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
(执笔人:张维维)
[责任编辑 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