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北京理工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总结表彰大会隆重召开
发布日期:2004-06-15 阅读次数:
校党委书记焦文俊、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匡镜明、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郭大成、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宾莅临大会。研究生院副院长梅文博、足球竞彩app排名处处长刘明奇、研究生院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曲虹、研究生培养办公室主任王庆林、宣传部副部长贺亚兰、研究生院综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川、校团委副书记赵满、校团委副书记兼研工委书记申玉及各学院足球竞彩app排名副书记、副院长、研究生教育副院长出席会议,各学院研究生代表及即将入学的2004级免试研究生近500人参加了表彰大会。
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匡镜明教授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匡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对获得优秀称号学院和研究生同学及其导师们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匡校长回顾和总结了我校研究生教育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实施研究生创新工程以来所取得的骄人成绩。随着我校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生型大学的过程中,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机制、质量保障、培养模式、师资力量、科研环境等方面已迈向了新的台阶,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今天,我们表彰的“学术新星”“学术新秀”就是我们培养的研究生的优秀代表,他们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学校各部门共同营造的良好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取,在科学的道路上初露锋芒,为学校、国家争得了荣誉,成为了学校科研的重要生力军。
匡校长还特别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的教育,强调要从政策、投入上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广泛参与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把培养思想道德境界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作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建设。匡校长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学子:严谨治学、诚信作人,积极交流与实践,拓宽学术视野,勇攀科学高峰。
常务副书记郭大成教授在大会上宣读了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表彰名单。
副书记、副校长杨宾教授在大会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此次论坛活动的积极影响和丰硕成果,强调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研究生教育综合部门、各学院,校团委研工委、研究生会继承并发展我校的传统与精神,围绕研究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开展工作,大力推动学术创新活动,为学术争鸣、为学术表达,为学术交流搭建平台,努力营造有利于繁荣学术和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培养高一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研究生院综合管理办公室曲虹主任向大会作了《北京理工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总结》报告,她扼要总结了论坛的总体情况,介绍了各学院的论坛特色;并向支持、关心此次“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校领导、学院领导、各位专家表示了衷心的感谢!表示研究生院将紧密围绕学校培养人的中心工作,以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为载体,坚持研究生德育工作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继续与学校各部门及学院一起,举办好全校性的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获得学术论坛先进单位称号;程雪岷等6名同学被授予研究生“学术新星”称号;张长江等22名同学被授予研究生“学术新秀”称号;刘禹等49名同学的学术论文被评为本届论坛优秀学术论文。学校领导分别为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及个人颁奖,并向获奖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颁发了祝贺证书。
学术活动先进单位管理与经济学院汪本聪副书记作了大会经验交流。
化工与环境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李丽同学作为研究生“学术新秀”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
本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是由研究生院发起主办,校团委研工委、研究生会承办的全校性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论坛于2003年10月正式启动,“活跃学术氛围,开拓科技视野,弘扬学术道德”为论坛活动宗旨,以征集研究生学术论文为基础,以研究生自主作学术报告、专家点评为基本形式,以学院或一级学科为基本单位进行。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各学院结合自己学科特点和学院情况,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学术交流活动,共举行了30余场学术交流报告会或专题讲座,共收到学术论文280余篇,参与论坛活动的研究生达2000余人次。本届论坛通过《北京理工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出版了“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学术论文专辑两册。
“研究生学术论坛”是我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校创新性地开展研究生德
育工作的一次尝试和探索,为学术思想的碰撞与学术成果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为活跃校园学术
氛围、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附:北京理工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名单
研究生学术活动先进单位(2个)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管理与经济学院
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奖(3个)
机电工程学院 化工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 术 新 星(6名)
Everestl团队(一院二系) 刘 春(导师:梅文博)
陈 旻(导师:高本庆) 李波芝(导师:廖 波)
程雪岷(导师:王涌天) 阎学群(导师:史庆藩)
学 术 新 秀 (22名)
张旭升(导师:沙定国) 张长江(导师:付梦印)
刘峡壁(导师:贾云得) 张 健(导师:倪国强)
费泽松(导师:匡镜明) 胡伟东(导师:高本庆、吕 昕)傅德彬(导师:袁
曾凤、姜毅) 张计恒(导师:刘明杰)
黄 杰(导师:吴平东) 齐志权(导师:刘昭度)
李 超(导师:朱鹤孙、曹传宝) 谭成文(导师:王富耻)
李 丽(导师:吴 锋) 李 良(导师:邓玉林)
罗 琼(导师:李前树) 张 孟(导师:苟秉聪)
赵海峰(导师:胡更开) 刘玉记(导师:葛渭高)
艾凤义(导师:韩伯棠) 樊 伟
吴晓兵(导师:焦文俊) 高 鹏(导师:庄 虹)
优秀学术论文(英文)获得者名单(25名)
刘 禹 张 苗 郭初生 王 晶 杨 宇 任晓涛 傅雄军
王大震 刘 萍 王金柱 刘 琦 郝 璐 杨 阳 李 明
王国军 鲁连军 邹 渊 李红林 余伟发 徐卫良 牛逦原
刘义东 高爱舫 杜增吉 卢湘江
优秀学术论文(中文)获得者名单(24名)
丘榕标 陈 逊 王友波 梁富林 李 昀 周渝斌 王 君
张卫强 贾金锁 徐 涛 宋锦武 傅德彬 郭银景 韩秀凤
张宏波 王 恒 李和言 苏治宝 李长文 谭成文 陈祝琼
黄书铭 董 健 刘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