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柳延辉研究员应邀到足球竞彩app排名材料学院作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19-06-28 供稿:材料学院 姚海华 摄影:姚海华
编辑:邵泽 审核:马壮 阅读次数:6月26日上午,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材料学院承办的“21世纪学科前沿”系列学术报告在中关村校区5号教学楼502-1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柳延辉研究员,应材料学院冲击环境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邀请作了“非晶合金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的报告。材料学院薛云飞副教授主持报告会,来自学院和重点实验室的其他老师和研究生们参加了此次报告。
柳延辉首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非晶合金的起源、发展以及研究现状。随后,他就合金制备方法等存在的问题引出高通量制备与表征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他以其团队研发的材料为例,详细介绍了通过高通量制备与表征实现短时间筛选出高温超强非晶合金Ir–Ni–Ta–(B)的过程与方法,该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达到1162 K,且过冷液体区域为136 K,比目前大多数金属玻璃的都宽,并在1000K的高温下仍具有3.7GPa的高强度,该项研究成果已于今年发表在《Nature》上。
报告结束后,参会老师与同学踊跃提问,并与柳研究员就高通量制备方法与相结构表征过程中的实验设计与控制,以及所制备的合金与常规块体合金是否存在差异性等问题进行了积极讨论与交流,气氛热烈。
报告人简介:
柳延辉,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分别于2001、2004年在山东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于中科院物理所取得博士学位。2007-2016年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6年加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合金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非晶合金的探索及形成机理等方面。在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研究结果曾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Discover》杂志的“百个科学故事”。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奖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