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邓志红教授获海淀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发布日期:2012-05-04 阅读次数:
供稿:校团委 编辑:新闻中心 段炼
4月28日上午,海淀区召开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暨“五四”青年大会,北京市团委副书记常宇、杨立宪,海淀区领导孙文锴、刘鸿、杨智慧、李彦来、陈名杰、朱春生等出席了活动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我校自动化学院邓志红教授获海淀区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会议开始前,与会领导热情接见了海淀区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附:
邓志红同志事迹材料
邓志红同志是北京理工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导航、制导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多年来,一直围绕着惯性导航系统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在陆用惯性导航系统环境适应性技术、多源信息融合与滤波技术和智能导航技术等方向上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1项、青年基金1项;973课题1项;总装预研基金1项;作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完成和参与总装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承担多个国内装备和国际军贸型号的研制和生产任务,担任国家重要型号某系统主任设计师;累计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教材1部,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获得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
立足国防,创新实践,勇于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邓志红从小就对各类武器感兴趣,立志为国防做贡献,高考就选择到中国第一所军工院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哈军工)学习。本科毕业后成绩优异,被免试推荐攻读博士学位,一直从事与国防有关的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她深切体会到国防科学与技术水平对一个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国外对我国严密的技术封锁,要想强大国防,必须自主创新。博士毕业后,她选择了我国科技、文化和教育最先进、最活跃的北京,选择到著名的军工院校---北京理工大学做博士后,师从我国知名导航系统专家,付梦印教授,从事惯性导航系统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
留校工作后,针对远程压制火炮这一国际前沿武器系统高精度、快速性和机动性的要求,为解决火炮射向保持和自动复位问题,提高火炮的射击的精确性和快速性,她历经数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参数计算和设计,并在实验室试验台上反复验证,终于发明了一种高效缓冲装置,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针对陆用压制武器系统战场环境中各种随机、瞬态和复杂的扰动,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她摒弃了原有的经验算法,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提出了一种综合数据处理方法和一种新的非线性滤波算法,有效地抑制了扰动,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精度,从而集中解决了惯性导航系统在火炮炮管摇架上的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定向精度问题,为火炮的精确打击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陆用激光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该系统是国内第一个安装在火炮摇架上的激光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实现了火炮射向保持和自动复位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远程压制武器的快速反应、精确打击和高效毁伤能力,填补了该类惯性导航系统在国内陆用压制武器系统中应用的空白。
无论严寒酷暑,为了检验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邓志红经常进驻靶场进行试验,有时一次就要在靶场住上一两个月,回了家,儿子都把妈妈当成了陌生人。为了找出导致系统精度下降的一个小问题,她经常要在车辆颠簸行进过程中观察记录仪表的数据变化,经过多次观察和试验,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所研制的惯导系统打入了国际军贸市场,经常随武器系统到国外进行技术表演,如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生活条件恶劣,由于这些国家的不安定,人身安全经常面临危险。但是,从小的志向一直激励着她,只要坚持,这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经过严格的试验验证和实战考验,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目前,相关技术和产品已随军贸武器系统出口到科威特、科威特、阿尔及利亚、缅甸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炼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邓志红教授在博士阶段打下了坚实的控制理论基础,并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在工作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认真分析与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差距,对各类武器导航系统在长期应用中遇到的大量工程技术难题,分析、凝练出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将理论成果及时反馈到实际应用中去,既提高了工程质量和科技水平,又形成了稳定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常规武器制导化和导航系统的低成本化是制约武器系统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制导和导航用陀螺仪的成本与体积、耐高过载和适应恶劣环境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导航、制导和控制领域专家的难题。结合工程实践经验,邓志红以中国传统大钟为原型,提出并正在研制耐高过载钟形振子式角速率陀螺仪,该陀螺仪具有耐高过载、高动态、断电保持、结构简单和低成本等优点,是常规武器制导化的理想器件,同时在民用领域如汽车电子、玩具等产业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常规的导航定位技术只是解决了“我在哪”的问题,如何解决“我该怎么去”的问题?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相关领域科技前沿发展趋势,邓志红以地面无人自主移动平台为对象,提出了智能导航技术,通过多传感器对运动体周围环境的探测和感知,提出了对多源、多时间、多空间和多不确定性信息进行滤波与融合的算法,实现了对运动体运动环境和状态的表征与描述,使运动体具有判断“我该怎么去”的能力。这一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智能车辆以及军用无人车辆研究奠定了基础。
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以最新理论和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邓志红始终坚持教学为本,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目前,她承担着一门本科生专业课和一门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她严谨的授课方式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深受学生的欢迎,在课堂上,她总能深入浅出,把复杂、单调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朴实、易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她注重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促使她以最新的理论和成果服务于教学;她将科研成果整理成专著以及教材的形式出版,其中《Kalman滤波理论及其在导航系统中的应用》被国内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海军工程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著名院校选为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并被列为北京市精品教材。面向本科生的专业课教材《惯性器件与惯性导航系统》即将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结合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的特殊性,联合北京市科委和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建立了“陆海空天惯性技术科普展厅”,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惯性技术专业科普展厅,以实物原理演示、展板和互动产品等形式,提高了惯性技术科普基地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构建了科普资源创新和共享平台。自展厅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参观者10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促进惯性技术的普及,正在着手编写惯性技术科普教材和制作多媒体。通过以上形式,服务社会,不断满足公众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需求,并为相关行业和领域培养后备人才及进行员工继续教育提供平台。
邓志红教授在科研,教学方面所取的成就得到同行的赞许,但她没有陶醉在已有的成功中,还是一如既往地穿梭在实验基地,教室和研究室之间。她忙碌的身影的背后,是我们逐渐强大的国防。
(审核: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