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胡海岩委员:创新型人才要在企业中培养
发布日期:2010-05-20 阅读次数:
来源:《中国工业报》2010年3月16日A4版 摘编:党委宣传部 高国庆
原文链接:http://www.cinn.cn/xw/ztzl/2010lhtbbd/200073.shtml
“2009年,如果是看环比数据,我国经济的增长曲线实际上是A字型,而不是同比数据的V字型。”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在委员驻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上述观点。
他指出,“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是我国为应对危机实现保增长目标而作出的重要决策,投资计划的实施,为迅速拉动市场需求,稳定各方信心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投资计划仅能促进经济一时的高速增长,并不能马上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
胡海岩指出,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并没有随着国家投资的增多而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摆在经济发展面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走的是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的高增长往往容易掩盖了中国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中国对外贸易急剧萎缩,只有这时我国出口产品低附加值以及科技含量低、核心能力弱的弊端才被凸显出来。
“外国人的口袋一紧,我们的企业就要遭殃,这就是当前我们企业的实际状况”,胡海岩说到。他把中国企业目前的处境归结于核心竞争力的缺失。“不是中国的企业不想做高端产品,而是绝大多数企业做不了,”胡海岩说,“中国的企业缺少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特别是缺少一些原创性的技术和产品。”
据胡海岩介绍,他曾经做过一些关于创新课题的调研,其中保温杯的发明给了他一些启示。据称,保温杯是中国人发明的。对此,胡海岩评价说到,“是外国缺少这项技术,还是专家学者研究不出来?都不是,是因为中国人有喝热水的习惯,外国人则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胡海岩提出,我国经济在转变发展方式时要特别注重社会消费能力的提高,因为如果国内的消费需求始终处于一个低端水平,产业研发基本高度就不会相应提高,科研开发也就会越发缺少动力。消费与科研其实一种相互促进、循环发展的关系,没有消费就没有创新的动力。
胡海岩指出,当前是我国实现战略转型,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作为高校来讲,尤其是对于北京理工大学这样一所以理工学科为主的高校而言,应当把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重要的使命之一。培养人才的思路应该在兼顾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更要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提前布局,做好统筹规划,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优秀的科技人才。
不过,胡海岩也特别指出,发展新型战略产业、培养高端人才,数量的培养只是一个方面,在实际当中,更需要注重人才质量的提高。
“人的一生都应该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只是他一生中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具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多地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形成。”胡海岩说。
据胡海岩介绍,十多年前在美国福特公司进行汽车项目合作研究的时候,他发现福特公司一起与他合作的工程师,每周都会有两个下午要去学习。原来这是福特公司的一项制度,也是硬性规定,要求公司的工程师每年都要完成一定课时的学习。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福特公司,美国其他大企业中也都十分普遍。这些大企业都有这样要求,即提倡在职教育、终身学习,科研氛围十分浓厚。其实,这样的做法好处就在于,能够不断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增强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
胡海岩说,“反观我们国内的企业,我们是否形成了这样的企业文化?学生学习阶段,作为学校而言,任务是培养他们在创新方面的潜质和意识。但要真正使之成为国家建设创新型人才,还需要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企业能够在注重产品开发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源头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想这才是当前我们全社会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审核:李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