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愿得桃李吐芬芳——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侧记
发布日期:2010-05-10 阅读次数:
来源:中工网 摘编:党委宣传部 国庆
原文链接: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5/06/content_1963508.htm
【内容摘要】这个基地就是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而这个人就是基地的创建人张忠廉教授。这些学生自2005年以来共获得北京市级和国家级奖励418人次,本科生在刊物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篇,国际学术会议4篇。
在北京理工大学,有一个实验基地几乎是每个学生都耳熟能详的,这里每到夜晚都是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有一个人几乎没有学生不知道,他以74岁高龄仍然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几十年来一直身体力行,致力于教改事业,培养出了大量符合社会要求的毕业生。这个基地就是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而这个人就是基地的创建人张忠廉教授。
传统的教育是理论性比较强的,是来自于书本的知识,通常是在课堂上,这样学到的知识一旦真的动手实践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应用。针对这样的问题,2000年,在学校15万元投资的支持下,张忠廉创建了“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以他独特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方针,逐渐形成了一种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两个最佳结构”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他说:“我要让每一个进入基地学习的学生都明确一点:我学的这些东西要做些什么。这样才能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创新基地首创了制作装置或原理样机过程,即设计方案经过实验验证合理后,学生要自行制作原理样机或装置,这时仪器的结构设计与组装成为学生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学生必须在这一环节中克服缺乏经验的困难,还需要在市场上学习,以弥补在学校中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最终根据市场的供应器材情况再设计出加工需要的图纸。这一过程是将设计方案制作成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仪器仪表等产品,均能达到市场产品标准,具有实用价值。
张教授对刚进入基地的学生说:“玩吧,基地的东西不怕玩坏!” 正是在基地老师的这种“放羊”式引导中,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亲自分解研究机器构造。许多学生纷纷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当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制作样机或装置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创新基地在注重实践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知识技术的更新。在基地接受过教育的毕业同学,无论在研究所、企事业单位,还是国外,经常回到基地来,带来他们看到学到的新东西,跟老师和学生交流,提出新颖的建议,为基地注入新鲜血液。
据统计,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自创建以来,已先后为近2000名学生进行创新基地的训练。这些学生自2005年以来共获得北京市级和国家级奖励418人次,本科生在刊物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篇,国际学术会议4篇。
(审核:李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