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网】足球竞彩app排名:从延安走来的豪迈
发布日期:2009-09-30 阅读次数: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 2009年9月28日 摘编:新闻中心 国庆
原文链接: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77/n12511031/n12511181/12696880.html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40年的延安自然科学院,1943年学校并入延安大学,1946年更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1948年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1949年迁入北京,1951年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定名为北京理工大学。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建国以来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是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也是较早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
近七十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广大军工文化,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坚持理论与实际联系,走教学、科学研究与生产劳动两个“三结合”的发展道路,发扬爱国奉献、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和精神,为国家科技事业、国防事业,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延安自然科学院旧址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
延安自然科学院时期,学校主要是为抗战服务,科学研究主要是解决抗战及边区生产生活的急需,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抗战救国的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建校伊始,学校即提出:坚持为抗战及边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坚持“学与用一致与边区各项实际工作相结合”, “以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培养与提高新钱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干部为目的”的办学方针,全校师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解决了当时抗战和边区建设的急需。
解放战争时期,学校根据“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中心任务,针对战争需要培养人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解放区服务,为当前需要服务,设置科系,安排教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迅速着眼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为重工业建设服务,成为工科院校中第一所部属-重工业部所属院校。其后,又发展为国防工业院校,为新中国国防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随着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学校又由以培养常规兵器建设人才,发展为培养高技术武器建设人才,为国家的“两弹一星”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持。
改革开放,党和国家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国防工业实行“军民结合”的方针。学校适应新形势,拓宽了专业口径,扩展了服务面向,实行军民结合,既为国防建设培养人才,又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构建亦军亦民,多层次,以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
从发展历程看,学校各时期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的内容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需要,与时俱进。从抗日战争的烽火走来,历经近七十年的风雨,经过几代师生员工的努力,目前,北京理工大学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正在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1940年建校开学的第一天,院长李富春就明确提出:自然科学院的任务,是培养既能通晓革命理论又懂得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员。意即德才兼备的人才。
近七十年来,学校始终以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己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德育、创新德育,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校风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从老院长李富春、徐特立到历任领导、历届党委行政,院士、首席专家,基层党组织负责干部都普遍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亲自参与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学校把“两课”列为重点建设课程,补充师资、增加经费。学校领导亲自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备课,有的亲自编写授课提纲并登台讲课,有的经常深入班级听取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上世纪90年代,学校提出了“以智养德、以德养才、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并坚持把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通过不断加强德育工作,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进入新世纪,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制度,坚持“科学育人、师德为先”等师德理念,把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体系、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全面提高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以毛二可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师德典型,艰苦奋斗、自觉奉献,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成为广大师生的榜样。学校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索完善大学德育体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创建了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目前,德育答辩已成为学校近年来弘扬延安精神,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品牌,以其创新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获得2004—2005年北京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奖。李长春、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对学校德育答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做出了重要批示。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一等奖”等荣誉。
学校始终秉承延安精神与延安自然科学院以来的办学传统,坚持国防学科专业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是我国国防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誉为“培养国防高级人才的摇篮”。从1956——1963 年间,学校毕业生总署为6564 人,有5981 人到部队、国防工业企业、院校工作,占全部毕业生的91%。仅“十五”期间, 就有各类毕业生5000 余人投身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建功立业。
近七十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共培养毕业生14.2万余人。校友中,有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65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40余名将军;有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等17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重大工程项目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等。他们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理论与实际联系,走教学、科学研究与生产劳动“三结合”的发展道路
老院长徐特立的教学教育思想是我校办学兴校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提出的关于教育、科技工作和经济建设“三位一体”的思想开辟了我国产学研结合以及高等教育中教学、科学研究与生产劳动“三结合”的发展道路。
延安办学时期,老院长徐特立就提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提高教育质量”的主张。学校在教学中重视理论教育,自编本土化的教材,坚持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科学研究面向边区实际需要选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一批边区急需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科技干部,为边区生产生活,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北大学工学院迁京之后,学校千方百计聘请从国外回来的专家、学者,因为他们掌握着当时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建国以后,学校系统学习苏联的办学经验,按苏联模式建立专业,并从苏联、捷克、民主德国订购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并且通过开展“高速度、攀尖端”的群众性科研实践,锻炼了教师队伍,促进了新技术专业的建设。文革期间,学校承担了110多项科研任务,有57项完成或取得重大成果,有些项目达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空白。进京后至上世纪80年代,学校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的多个“新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套电视发射、接收设备”,让“中国电视第一频道”永久落户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第一枚固体火箭”从足球竞彩app排名升起;中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在足球竞彩app排名诞生;第一部低空探测雷达,第一辆轻型坦克等均由足球竞彩app排名研制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学校也不断探索新时期“三位一体”道路的新模式、新路径。学校始终注重从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创新目标和教育管理体系等方面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使学校许多方面都保持与世界同领域的同步水平,逐步推动和奠定了足球竞彩app排名的特色和优势。
“十五”以来,学校科研工作积极为国家战略服务,按照“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在载人航天工程、二代导航定位系统等许多优势领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任务。经过长期的奋斗和积累,通过“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学校在空间自适应光学、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中,学校坚持以“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为服务面向,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为指导方针,在继续瞄准国防科技领域的战略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瞻研究、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同时,注重把产学研合作的链条延伸到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校地合作,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充分发挥国防科技优势和特色,加强与军工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同时,强调把产学研合作延伸到非军工企业, 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密切关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需求,扩大学校产学研合作领域,显著提高了学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基础能力。学校分别与云南、吉林、辽宁、山东等地签订了省校产学研合作协议,与珠海、中山、昆明、盘锦、乌鲁木齐等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合作从项目合作方式发展到共建科技园、研发中心等更深层次的合作方式,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科技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以来,学校响应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理念,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和技术优势,组织优秀团队承担了4类14项科技攻关项目,特别是奥运会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动态焰火”、“技术一流、自主创新、中国特色”高水平纯电动客车等都是协同攻坚的成果,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北京理工大学用对党和人民的满腔赤诚写下了一首首爱国奉献、努力进取的壮丽诗篇。北京理工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坐标,它的指向是党的事业、国家繁荣昌盛、祖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和美好未来!北京理工大学将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创国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战略部署,走“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跨越发展”的道路,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提升服务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两化融合”和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