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校长胡海岩院士在庆祝2008年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08-09-12 阅读次数:
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是我国第24个教师节。借此机会,我与郭书记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辛勤工作、埋头奉献的全体老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向在教学科研一线取得优异成绩并受到上级表彰的教师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向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出毕生精力目前仍在默默关心和支持学校各项工作的离退休老教师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长期以来,我校广大教师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奉献了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一年来,我校又有一大批教师获得了国家和部委级的教学、科研、管理奖励,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例如,焦永和教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项昌乐教授被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蔡海龙、陈振庆教授被评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孙逢春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龙腾教授被评为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陶然、宁建国、陈杰三位教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侯光明教授获得“全国优秀工会知识分子”,吴树敬教授负责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牛振东教授主讲的《数字图书馆》被评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梅凤翔教授负责的《工程力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庞思勤教授、杨宾研究员负责的创新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黄风雷、冯顺山、孙逢春、付梦印教授负责的研究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些成绩和荣誉是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让我们向获奖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祝贺!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师是学校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支撑学校发展改革的脊梁,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学校必须拥有一支团结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才能建设高水平大学。今年七月,在中组部、教育部主办的高校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刘延东同志强调: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充满活力、注重创新、有深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着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使高等教育的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更需要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核心,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步伐。借此机会,我对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意见。
第一,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确立教师在办学兴校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教师干事业、出成果的良好氛围。
许多学者指出,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二是有一套支持教授队伍培养人才、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体制及政策,即软环境。因此,这些大学才能够持续、稳定地产生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和年轻人才。近年来,国内一流大学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速教师队伍建设。例如,南京大学几年来公布了900多个教师高级职务岗位面向全球公开招聘,现已完成300多个教授岗位的招聘工作,其中校外应聘上岗的教师占总人数的32%,海外应聘上岗教授占总人数的20%。在60多位海归教授中,不乏来自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的优秀人才,他们年富力强、眼界开阔、学术思想活跃,在学科建设中颇有建树。又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突出“航天、国防”特色和对俄科技合作的优势,有序培养,广纳贤才,从俄罗斯、东欧引进理工科、航天类和俄语语言类专家,从西欧、北美等地中国留学生中重点引进新兴学科和拓展学科的年轻人才,学校还大力实施了“特聘教授支持计划”、“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和“海外学者兼职博士生导师及海外合约计划”,成为人才强校战略的支撑点。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学校不进则退、缓进则亡。近年来,我校上下正逐步形成共识,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要在政策、资源等方面有所体现。今年学校制定的《专业技术岗位聘任与管理办法》,学校的资源调整方案都体现出了教师,尤其是优秀、骨干教师的主体地位,目的就是要保障教师的资源、兑现教师的待遇。下一步要以更大的力度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加强培养,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
第二,深入学习抗震救灾英模教师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在去年召开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人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全校教师都要认真践行总书记的要求,自尊自立,勤奋工作,以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尊重。
在今年汶川大地震中,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灾区人民教师舍己救人,保护学生生命安全的英雄壮举,更是写下了抗震救灾英雄谱上的亮丽篇章。许多教师在地震袭来时,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履行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他们的英勇行为来自于崇高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来自于对学生无私的爱,来自于对教育事业和教师岗位的无限忠诚。我们要把英模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奋发进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全体教师都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品德,自觉投身于师德建设,全面落实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要求,不但要具备“学识的魅力”,更要具备“人格的魅力”,在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上、在培育教师职业精神上下功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觉做到爱岗、敬业、尽责,做教书育人的楷模。
第三,要引导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坚持自主创新,开展原创研究,不断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教育研究所公布了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仍没有高校进入前100名。究其原因,中国高校虽然科研产出规模大、SCI论文发表数量多,但原创性成果太少,在最重要排名指标(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教师折合数、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教师数量、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上得分不够。今年7月24日出版的Nature刊发中国专辑,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科技进行了一次全景式扫描。文章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科学力量,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多极科学中心之一,但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取决于中国能否提供帮助科学家发展的科研环境,有效地推动基础研究和本土创新。具体而言,尽管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科研日程”是发达国家制定的。像吴文俊院士、袁隆平院士这样自主确定“科研日程”的科学家还不够多。前苏联在“科研日程”制定上能自己说了算,这是她成长为科技大国的重要原因。中国要对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更多地参与甚至主导“科研日程”的确定,取得更多的原创性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五四”视察北大时也提出高校要不断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要着力强化基础研究,瞄准学科前沿,突出研究重点,加强协同攻关,不断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努力推出更多国内外领先、能够填补空白的原创性成果,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贡献智慧和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在喧嚣中凝神静气,板凳甘坐十年冷,立足学科前沿潜心学问,求真务实,坚持自主创新,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学校要继续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给予强有力支持,高度重视原始创新,鼓励教师的自由选题研究并宽容失败,加大对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支持,注重对具有创新潜力的非共识项目的支持,营造独立思考、宽容、不浮躁的学术环境,并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支持教师开展原创研究。
最后,希望广大教职工积极向获奖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学习,自觉遵守北京理工大学师德规范,勇于探索和创新,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庆祝自己的节日,为实现我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祝全校教师节日快乐,阖家幸福,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