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竞彩app排名

【校报·京工人物】王保国:信念----能者无疆


——记北京市教学名师、宇航科学技术学院王保国教授

〖第727期  综合新闻 · 京工人物



    王保国教授是我校宇航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流体力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他两次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且均为主要获奖人。1998年获英国剑桥杰出成就奖(Gold Star Award); 2000年获美国Barons Who’s Who颁发的New Century Global 500 Award奖。出版学术专著四部,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包括国际学报及国际会议(英文)67篇,被SCI、EI检索62篇。2007年,王保国教授荣获“北京理工大学师德十大标兵”称号,还被评为第三届北京市教学名师。


关于教学:春风化雨 诲人不倦


    教学名师这个奖项对王保国教授有着特殊的意义。多年来王教授一直致力于流体力学的研究和相关的教学工作。这个奖项是对他长期辛勤耕耘和认真教学的肯定。 
    在来我校之前,王教授任教于清华大学,是清华本科教育5年变4年改革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本科生教学费时费力,专业课课时多,但他从未懈怠,一直以一种认真负责耐心的态度面对学生。虽然专业课程难度很高,但是王教授教学细致,他说:“要把知识点掰开来讲,让学生了解思想方法,不能机械化地‘读课本’”。 他强调要对学生进行素质型教育,让学生学会动脑、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在他的课堂没有呆板机械的照本宣科,他总会在讲解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引入一些与学科有关的趣事和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经历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多媒体教学充斥课堂的今天,他没有忽略传统的板书教学的作用,将两者完美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虽然已年过六旬,他依然奋斗在教师岗位上。多年的科研和教学使他的知识深厚渊博,但是他从来不用自己的资历来指导学生。目前他仍然带有硕博生20多名。对于每一个学生他都细致辅导,和学生一起阅读国内外最新文献,每一个学生的论文他都认真细致阅读,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的办公室的灯总是很晚才熄灭——他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到很晚,每逢周六周日学生们依然可以在办公室中看到他伏案工作的身影。


关于科研:呕心沥血 创新为公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王保国就立志要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的名字“保国”即保家卫国之意。这种从小就立下的理想抱负成为他人生之路的明灯,指引着他一步一步走近科学的殿堂,也使他从事科研的信念植根于心,多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不受外界干扰。在国防科工委工作的八年之中,他一直参与研究新型歼击机,此项目后来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是当时方案论证组的八位研究人员之一。此后他在中科院学习与工作了16年。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当时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大科学家,感受到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的工作作风,谦虚的个人性格。老师们以身作则,在那种科研的氛围中,他拼命学习拼命工作,被人戏称为拼命三郎。常常在计算机房一呆就是一整天甚至一周,足不出户。为了搞懂一个问题他常常一连问好几个老师,老师们的耐心教导和多种角度的分析,使他获得了飞快的进步。1979年,他写完了他的第一篇论文,继而1981年这篇论文在美国最受重视的学报ASME上发表。这是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中第一篇在国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这篇论文主要是研究可压缩气体的跨声速流动数值计算问题,这在当时是科学家们猛攻的一个世界性难题。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此后他完成了180余篇论文,而且绝大部分文章都是第一作者。他认为一个科学家一个人民教师应该有这样的一种胸怀:要为国家为人类去工作!正如他自己的座右铭——创新为公。正是这样一种心境使他可以诚信工作,自我约束,不断走向更辉煌的成功。


关于人生:淡泊名利 静水流深 


    王教授始终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其次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他认为,不论以何种身份,都应该确立这样一种思想境界——奉献国家。这在他个人的16字座右铭中可以完全体现出来:见贤思齐,自强不息!笃行诚信,创新为公。 
    要不断奋斗,不能妄自菲薄,亦不能好高骛远,要付诸行动,为国家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因而,王教授淡泊名利,从不追求物质利益和虚名。他从不把获奖当作一种负担更不看为是他科研的目的,因此即便是在科研项目由于经费不足的原因而无法继续的时候他也从不放弃。 
    他认为奖项只能说明过去,不应该成为炫耀的资本。但是,它是一种幸运,是一种认可,获得奖项意味着更大的付出和更大的责任。也正是这种不追名求利的心态,使得他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对于想要从事科研的大学生,他建议,应当做好吃苦的准备,要确立一种奉献科学热爱科学的信念,才能在科研中耐得住寂寞和经受得住难题的考验。 


(校报学生记者 仝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