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京工学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发布日期:2008-03-17 阅读次数:
——记第十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获得者、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4级学生王本欣
校报学生记者 徐婷婷
〖第 725 期 学生天地〗
王本欣是一名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的大四本科生。他白皙的脸上架着黑色的眼睛框,干净清爽,斯文谦和,给人感觉很像个邻家大哥哥,完全看不出他竟然是个获奖无数的佼佼者。他参加过国内外不少竞赛并取得佳绩。在大二时参加“京瓷杯”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一等奖,大二大三时曾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2007年7月份时,在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和中国宇航学会共同举办的为期一周的国际比赛中,他曾代表北京理工大学在学会上作全英文答辩,获得了来自日本、韩国、印度、以色列和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的评委的好评,并获得了大赛特别设立的海因莱因创新奖。英语很好的他曾在“第二届国际光电子探测与成像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ISPDI 2007)发表全英文论文《Design of an inflatable and Deployable Space Reflecting Concentrator》。2007年11月19日,王本欣主要负责的“充气式外太空超大口径太阳能聚光集能系统”在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上荣获一等奖。
在参加“挑战杯”之前,王本欣就已经参加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竞赛,应该已经算是一个“老江湖高手”了,不过,“挑战杯”比起他以往参加的比赛有所不同,是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王本欣这个小组总共有5名成员,王本欣担任组长。“挑战杯”比赛是真正展示大学生风采的一个平台,赛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各学科间的知识要相互融合渗透,需要学生能够具备理论与知识相互结合的能力,能够触类旁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同时,“挑战杯”的比赛分几个环节,有现场讲解,展示作品,写论文等,每个环节都很重要,每一环都不得马虎。
从准备比赛到最后在天津南开大学参加比赛,他们遇到了不少麻烦。当初他们选的课题是有关太阳能量利用方面的问题,所涉及到的一些专业知识都是有关航空及材料的专业知识,对从未接触航空和材料知识的王本欣来说,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接到课题的一两个星期里,王本欣几乎每天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他都在翻阅各种资料,很多时候甚至是废寝忘食,偶尔几次他弄懂了几个疑团,算出了一个公式,得到了一个结果,他都会激动兴奋地用手在墙上比比划划,那种程度几乎已经到了疯狂痴迷的状态。
弄清楚相关知识后,王本欣们开始寻找材料。为了寻找到合适的材料,他们到处咨询,登门拜访了许多专家、教授听取意见。当然,他们也吃了不少闭门羹。后来,通过向学材料的学长请教,了解到他们需要一种化工学用的一种固化剂,而这种固化剂非常稀有,在市场上很少见,因此,找这种固化剂非常困难。成员们在网上查找了很久,好不容易发现在江苏无锡的一家加工厂里面有这种固化剂,与那边的那家工厂取得联系后,王本欣每天都坐在他们的实验室里打电话给那家工厂的工程师,希望能买一些。最后,他和那家工厂的工程师几乎都认识了,大家都被他那种执著以及不言弃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了,决定免费送一公斤固化剂给王本欣他们做实验搞研究。当说起这些时,王本欣憨笑着说:“当时实验室的电话差点被我打爆了。”找到这种固化剂之后,接下来的过程比以前顺利多了,他们看是着手实验。那时候还经常赶往好几个地方,每天还要上课,时间又特别紧,每个人都很辛苦,每天都奔波着,劳累着,但也快乐着。
比赛时,有个环节是用视频来展现团队的参赛作品,视频的好坏将会影响比赛结果。因此,王本欣专门找了一个DV高手,他们两个通宵了几个晚上,终于赶出了那段视频。当视频完成的时候,王本欣来不及庆祝,躺在沙发上睡着了,两个小时后他又赶紧起来去做别的事情。这就是年轻人的执着与热忱!
让王本欣感到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比赛当天,一位外国观众对他们展示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旁边的专家问他能否用英语为这位外国友人讲解一下自己的作品时,王本欣爽快地答应了。他不但英语流利,而且讲得生动并富有激情,大家都很惊讶于这位大学生的出色,被他的热情与执著吸引,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看到这么多人关注自己的作品,王本欣觉得半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经历了那么多,王本欣依然像从前那样谦虚和蔼,以一颗平常的心对待一切。他坦言,这次“挑战杯”的比赛让他成长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了更多。他说:“我的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授、专家、老师及同学都给了他莫大的帮助,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现在他已经被保送为我校研究生,今后的路上,他能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