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北京理工大学推行就业导师制
发布日期:2007-06-28 阅读次数:
足球竞彩app排名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7-06/28/content_13354608.htm
北京理工大学推行就业导师制——
帮学生迈好这一步
本报记者 董洪亮
《人民日报》 2007-06-28 第13版
郭轶琼是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今年毕业。去年12月,她就与天津化学工程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她说:“能够尽早确定理想的工作单位,主要得益于就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就业导师做些啥
北京理工大学就业办公室负责人林骥佳说,这几年,学校毕业生每年都在7000人左右,就业办公室无法全部承担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于是,3年前学校开始为每个院系选派学生就业导师,直接负责一部分学生的就业。这些教师责任心强,有就业指导经验。
担任化工与环境学院学生就业导师的薛锦诚告诉记者,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在三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理性摆正自己的位置、注意择业过程中的技巧与细节。
“对学生的指导其实是‘大就业’指导,包括考研、出国、找工作,也就是帮助学生顺利离开学校、成功走向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年级辅导员、就业导师王征说。每年考取研究生和出国的学生约占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生的一半,王征认为,理工科学生比较踏实,素质也挺好,但是对专业和学校以外的事情关注的比较少,这就需要就业导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家庭情况,结合学生的理想,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王征说:“当然,相对于考研和出国来说,就业指导难度最大。”因此,他还经常组织专家来为学生讲职业规划,组织已毕业的校友来校与学生交流。
“导师的指导太重要了”
郭轶琼说,研究生普遍不愿意离开北京到外地工作。薛锦诚老师发现这个现象后,就与过分看重就业地域的学生一起分析北京和其他地方对于人才成长的利弊。后来,许多学生改变了观念,择业时更加重视工作本身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薛锦诚老师深得学生信任,郭轶琼和同学们课余经常到薛老师办公室聊天。他们与老师交流思想,在获得就业信息的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王伟把主要时间都投入学习,这个学期才开始找工作。在就业导师的指导下,他很快在北京一所著名高校和一家中日合作研究单位中选择了中意的单位。他说:“就业导师不仅给我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每隔几天还给我打个电话,关心我的就业进展情况。”许多学生反映,有了就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面对就业的竞争和压力,自己的心态放轻松了。
已与航天第五研究院签约的郑树杰是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研究生,他清楚地记得,就业导师徐贵宝先后3次找自己谈话,提醒就业有关政策以及择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郑树杰说:“我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究生,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就业导师的指导太重要了。”
尽力保护学生的权益
去年毕业生即将离校时,一家用人单位突然解除了与北京理工大学一个毕业生的协议,使这个学生手足无措。得知这个情况后,就业导师就与这家用人单位进行多次交涉,最后取得折中结果,这家用人单位帮这个学生在北京落了户口。
北京市昌平区一家公司今年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选择毕业生,但是就业协议上对学生义务的规定,有些条款比较苛刻。在就业导师徐贵宝与这家公司进行协商后,公司修改了协议上对学生要求苛刻的条文。结果,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3个毕业生签约到这家公司工作。
林骥佳老师说,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出现不愉快问题时,就业导师出面往往能改变局面,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