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党委书记焦文俊:弘扬延安精神,光大军工文化
发布日期:2007-01-15 阅读次数:
供稿:党委宣传部 图片:斯君
2007年1月12日上午,国防科工委隆重举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大会,我校党委书记焦文俊的论文荣获特别奖,在大会上受到表彰。
附:
弘扬延安精神 光大军工文化
——北京理工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及思考
焦文俊
大学的文化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它在学校改革发展当中,特别是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始终影响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淀性和彰显性的双重特色,就是说,文化的发展是长期的积淀所形成的,但同时,文化需要有意识地彰显、强化,使之深入人心,起到潜移默化影响人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作用。大学的文化特色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需要有意识地提炼创新,不断发扬光大。在66年的办学实践中,北京理工大学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并随着发展不断进行创新,使文化的核心理念更加强化,文化的竞争力和凝聚力更加突出。
一、延安精神和军工文化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文化特色
文化发展的规律表明,尽管文化特色的形成是长期发展积淀形成的,但代表性人物和标志性事件在文化特色形成的过程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蔡元培和“五四运动”对于北京大学文化特色的形成,梅贻琦对于清华大学文化特色的形成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延安精神和军工文化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文化特色,追溯这一文化特色的形成过程,徐特立和1952办学方向的调整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徐特立是北京理工大学特色文化形成的代表性人物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开创了我党领导组织高等理工科教育的先河。徐特立于1941年初到1943年底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在办学过程中,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正确的办学方向作为首要问题,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坚定不移地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为抗日战争和边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办学的服务面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克服办学过程中的困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壮大。徐特立把延安精神创造性地与办学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科学的发展观念,这一时期形成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成为北京理工大学建校以来不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使延安精神成为北京理工大学的文化特色和优势。今天,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其来源就是当时的延安精神。北京理工大学弘扬延安精神,主要是继承和弘扬延安自然科学院时期所形成的办学精神和徐特立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2、建国初期办学方向的调整是北京理工大学特色文化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1952年3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下发了《关于北京工业学院今后发展的方向及目前的方针任务》的文件,决定北京工业学院“逐步发展为国防工业学院或国防工业大学,并使之成为我国国防工业建设中新的高级技术骨干之重要来源”是标志性事件。由此,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学院,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任务是为国防建设服务。这一转向直接带动了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当时设置的专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高等兵工技术专业,奠定了我国兵工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结构。这批专业的设置也是北京理工大学转向为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培养高级技术骨干的主要标志。到1956年,学校培养出第一批五年制高等兵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到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逐步满足了当时国防兵工企业生产和科研发展的需要。
二、延安精神和军工文化体现在学校办学的主要方面
1、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延安精神
北京理工大学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弘扬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办学精神和老院长徐特立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老院长徐特立提出的“教育中心论”、“群众本位论”和“创造教育观”的教育科学思想体系,以及“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对北京理工大学的发展道路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发展到今天,北京理工大学形成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学校诸项改革的核心,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的办学思想,“以智养德、以德养才、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德育教育方针,以及“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观念,都是延安精神在新时期学校建设中的重塑和发展。
2、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鲜明的延安精神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多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作为坚持学校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内容,保证了培养的人才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品德修养良好。2006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党员比例达17%,毕业研究生中党员比例达55%,这充分反映了学校在人才方面是坚持又红又专的标准点的。杰出校友是反映、传承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建校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培养出了以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彭士禄、任湘、黄春平、张泽明、徐克俊、毛二可等为代表的科学家,这些杰出的校友也映证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
3、专业设置结构体现了鲜明的军工特色
高等学校知识的传递与创造是通过学科和专业来实现的,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是知识传递与创造的平台,是汇聚人才的中心。考察一所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尤其是优势学科的分布领域,便可以得出这所大学的办学特色所在。在1952年办学方向调整后,北京工业学院在1953年—1957年间初步建成了火炮、自动武器、引信、坦克、雷达等14个基本配套的兵工学科专业。现在,根据发展需要,北京理工大学虽然确立了建设“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但军工专业仍然是优势和特色所在,根据2005年6月份的统计,在北京理工大学11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就有“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等多个军工及相关学科,而在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超过一半以上集中在军工学科专业领域。专业设置上的鲜明特色为学校军工文化氛围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多年来,在服务于国防科技工业的进程中,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化的主旋律。
4、服务面向体现了鲜明的军工特色
建校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把“一切为了党的事业,一切服从国家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宗旨,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来办学。“立足国防”是北京理工大学最主要的服务面向之一,多年来,学校坚持和发扬军工优势和军民结合的特色,坚定不移地为国防科技工业服务。根据2000年到2004年科研经费到款情况的统计,连续五年,北京理工大学的总科研经费都有超过50% 来自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和军工集团的项目。为国防科技工业输送合格人才始终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据统计,从1956年到1963年间,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564人,有5981人到部队、国防工业企业、院校工作,占全部毕业生的91%。仅“十五”期间,就有各类毕业生5000余人投身国防系统建功立业;2006年又有1000余名毕业生到国防系统就业,超额完成国防任务24%。这些充分反映了服务国防、面向军工始终是学校的办学重点,体现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国防军工特色。
三、弘扬延安精神,光大军工文化,为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提供文化支持
大学作为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在引导和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建设呼唤军工先进文化的推动和支持,作为负有引领先进军工文化的国防军工高校必需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
引领文化有两个方面的维度,一个是理想信念层面的,一个是文化知识层面的,国防军工高校在这两方面都大有可为。
1、弘扬延安精神,光大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为核心的军工先进文化,引领创新之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
文化具有精神催化功能,可以影响和制约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塑造人们的灵魂,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国防军工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自觉用军工的核心理念教育、塑造学生,用军工文化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影响、感染学生,使“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和敢于创新成为未来军工骨干力量的核心价值观。
北京理工大学十分注重用军工先进文化塑造引领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军工先进文化的滋润哺育下,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合作、崇尚科学、明礼诚信、求实创新的风气成为学校的主流,激发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2、紧密围绕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战略需求,不断进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国防特色专业学科建设,为国防科技提供强大的知识支持
文化具有智力提升功能,可以培育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增进人们的智力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总体文明程度。大学是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国防军工高校是国防科技工业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承担着提供科学研究和知识上的保证和支持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进行战略性思维,大力发展国防院校传统的具有国防特色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同时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防科技发展需要,重点扶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整合资源构建学科群。按照“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坚持强化基础,自主创新,努力提高科研和制造水平”的要求,根据国防科技工业院校的具体特点和学科发展的大趋势,适时进行了大范围的学科调整和重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基础,拓展专业覆盖面,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武器装备高技术化、信息化的特点,把以军工产品为研究目标的学科专业,拓展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注重基础、军民结合、理工结合的学科专业。
总之,以延安精神和军工文化为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是北京理工大学发展的重要凝聚力、推动力和核心竞争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北京理工大学十分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特色,在学校制定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到2040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具有延安精神和国防科技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在2004年召开的第12次党代会上,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以延安精神和军工文化为特色,以爱国、创新、学术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使延安精神和军工文化成为师生员工不断进取的动力。2006年,学校党委制定下发了《北京理工大学“十一五”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确保实现“到2010年,使北京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深入人心,使延安精神和军工文化的特色更加明显,文化优势更加突出,渗透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学校各项工作,使文化竞争力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的建设目标。我们相信,在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和军工先进文化的带动下,北京理工大学的大学文化建设也必将与时俱进,在弘扬延安精神的同时不断光大军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