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足球要靠教育“充气”
发布日期:2006-10-24 阅读次数:
足球竞彩app排名
http://www.ln.xinhuanet.com/xwzx/2006-10/19/content_8292286.htm
《沈阳日报》2006年10月19日
金志扬:中国职业联赛的人力资源都储藏在大学里。
在中国足坛为未来发展争论不休时,一些教练员已经悄悄投身校园去培养新生力量,他们坚定地成为“体教结合”的最初觉醒者和先行者。尽管他们只是刚刚起步,这部分人的数量还不多,然而“体教结合”意识在足坛的觉醒,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值得期待的曙光。
暂停升降级的“休克疗法”没能让中国足球止跌反弹。联赛的影响力在下降、球市的低迷在持续、国足战绩不如人意、女足待遇不见改善、球员频出场外血案、欠薪矛盾日益严重……过多的负面消息令足坛的悲观情绪不断蔓延,恶化的环境不仅让从业者心生去意,更严重影响了家长培养孩子踢球的积极性。瘪下去的中国足球到底该靠什么来“充气”?
开辟新的“兵工厂”
背景 中国中学生国家男、女足希望队,上周在北京人大附中举行了建制仪式。前健力宝队助理教练李辉出任中学生队男足主教练,助理教练为前国脚曹限东,前国家队女足主教练商瑞华出任中学生队女足主教练。
记者在去年初采访足协青少部主任冯剑明时,他就痛心疾首地表示,“无人踢球”对中国足球已经不是危言耸听的事, “十年前,中国足球业余俱乐部达到4000家。如今的足校和业余俱乐部只剩下300家。”当时他就建议足协赶紧加强与教育部的合作,让“草根计划”尽快提到日程上来。但结果仍然让人失望,他在今年就亲身体验了混编“国青”的惨败。
德国世界杯前,中国足协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一次中国足球人口“普查”,足球基层工作者、学生家长集中反映了中国足球存在的25个问题,排在首位的问题是“踢球让孩子们看不到希望”。
经过十余年急功近利的破坏,中国足球不得不面对环境排斥希望之“种”的惩罚。组建中学生国家队,只是足协为解国字号球队的燃眉之急,寻求一条备用渠道的权宜之计。不过这还是反映出“足球必须回归校园”意识的萌芽。足协终于意识到,将校园建为中国足球人才的储备库和“兵工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足校模式”走不通的误区,而将中国足球引上培养高素质球员的健康发展方向。这才能解决中国球员从何处来的首要问题。
培养新的“接班人”
背景 足协顾问马克坚分析说,“中国球员就是拼身体,踢球根本不用脑子,等到明白球应该怎么踢时,身体却又不行了。欧洲球员为什么三十六七岁还能进国家队?就是因为人家在年轻时懂得如何自律,如何保护自己。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中国足球水平上不去的根本原因。”
中超联赛比赛的精彩程度下降了,可球员在场外引发的关注度却是直线上升。阎世铎承认,中国足球改革十年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落实教育。由于缺少必要的九年义务制教育,中国球员不仅在专业发展上缺乏后劲,而且在退役后可能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这也是家长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这种早期职业训练是违反科学的教育观的。
在几代足球人整体水平逐年下降的现状面前,中国足球必须要完成球员素质从单一型向智力型的转化。如果智力型球员成为中国职业联赛的主流,这批新的接班人不仅将在专业发展上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还会彻底解决中国球员素质低的难题。
寻求新的“助推器”
背景 率领北京理工大学征战大学生联赛的金志扬称,“如果大学生联赛能有一百支球队,就能吸引一千所高中、一万所初中、十万所小学的上百万年轻人从事足球运动。中国职业联赛的人力资源都储藏在大学里。”
“年维泗、陈成达那批老一代球员都是大学生,我们这一代球员大部分是高中生,我的学生沈祥福是初中毕业,现在的这些球员连初中文化都不具备。联赛质量怎么能提高?”
金志扬见证了中国足球联赛和国家队近年来的衰落,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大学生联赛,希望从这块未开发的“处女地”里,寻找到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新的“助推器”。“体教结合将是中国足球的一条快速发展之路。这是韩日足球成功的重要经验。”
中国足球培养专业运动员的道路,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足球开展职业化改革,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就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在德育和智育等教育本身取得突破性的全面发展。因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个明显标志是,从精英体育过渡到大众体育的层面上来,而成功地提高了大众的整体素质,肯定将给竞技体育带来翻天覆地的进步和变化。只有将教育带来的新空气注入足球,中国足球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本报记者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