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人文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级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汇报
发布日期:2006-10-11 阅读次数: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谢尔曼
在2006年如火的夏日里,人文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级10名研究生,在席巧娟老师、马永霞老师、王颖老师和张爱秀老师的带队下,来到山西运城开展了“教育文化风 山西支教行”的活动。此次活动是人文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自2003年以来,连续开展了两年的“教育文化风”研究生暑假实践活动的延续。这次活动不仅是对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更是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和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实践机会。在支教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和当地的教育工作者交流了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而且了解了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情况,有很多的收获和感触。
一、准备篇
经过人文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老师和同学们长期的酝酿,以及张帅同学和周晓菲同学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教育局多次磋商后,决定为临猗县的中小学教师做短期培训。在得知暑假要去山西支教的消息以后,同学们积极地准备起来,定下讲课题目,那是一番艰难的选择;准备讲稿,更是一轮书山文海的寻觅。对于2005级研究生陈丽萍、陈薇薇、冯雯、曹金雁、和霄雯、王慧、孙娜娜、裴琳来说,真是一次难得的考验。大家利用十分紧张的时间,进行了多次试讲,在每次试讲的时候,高教所里的老师们亲自为我们把关,从语言的表达到图表的运用,从选题的角度到材料的取舍,都一一指出缺点和不足,没有他们精心的指导是没有我们这次支教活动的成果的。
二、实践篇
2006年6月30日傍晚,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席巧娟老师、马永霞老师、王颖老师和张爱秀老师, 2005级8位研究生12人坐上了去往运城的火车。
(一) 河津之行
河津是全国百强县之一,全市面积593平方公里,人口382708人,其中城镇人口135794人,乡村人口246914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1.8亿元,财政总收入20.75亿元。在河津,我们听取了当地教育工作的汇报,了解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的概况、教育经费情况、教育负债情况以及一费制、义务教育免费、“两免一补”措施等。
河津座谈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市不断对教育加大投入,并且扶持民办教育,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学历水平低,本科生担任教师的数量少,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是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该市应该通过经济发展的前景吸引名校本科毕业生,加强中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后我们考察了康家庄,500余幢村民住宅楼全部采用欧式别墅设计,每个住户家里的布局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装修,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个有特色。居住条件的改变的根本在于经济的发展,焦化厂、大型预制构件场和入股的联办电解铝厂改变村民的生活,但村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本科生较少,大部分村中的青年都进入当地工厂,我们对此提出疑问,认为较少接受高等教育,这不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循环发展,当地政府表示也在积极采取办法解决该问题。
在与公办和民办中学的参观和座谈中我们了解当地中学设备、师资和学生的部分基本情况,给我们感触最深的是河津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学校的建设还是有一定薄弱性,政府应该加强经济优势带动教育发展。政府很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借助民间的力量弥补不足,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需求。
(二)临猗之行
临猗是农业大县,与河津依靠工业发展不同,它们依靠农业,尤其是果业的发展,经济实力不如河津,同时也是我们支教主要对象。在临猗县,大家首先一起听取了当地教育部门针对当地基础教育的情况做的汇报。
临猗座谈会
师生分成两组与当地中小学教师以及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基础教育均衡以及中小学校园安全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交流活动一方面锻炼了我们的能力从语言表达到授课的技能技巧,以及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和一线教师分享了我们学习到的有关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观点、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讲课前的准备
老师的悉心指导
陈丽萍 主讲《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孙娜娜 主讲 《学生成长导师制》
王慧 主讲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改革》
第二组 陈薇薇 主讲 《农村初中校本课程改革》
冯雯 主讲 《新课改实施中农村教学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和霄雯 主讲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化》
裴琳 主讲 《中考改革的实践探索》
课堂一角
在临猗的另一个任务是调研,我们分别参观了临猗实验小学和临猗二中,和教育局的人员以及该校的教师进行了交流。调研活动让我们收获颇多,我们通过我们得主题发言、问卷调查和交谈中了解到一线教师的关注点,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一费制”的标准、教师状况、经费问题等等。
临猗示范小学
临猗二中
康杰中学
支教活动结束后,河津县教育和寿阳县教育局分别向人文社会科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赠送了锦旗,双方形成长期互助的意向。
暑期山西支教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它给我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这次活动锻炼了每个人,给了大家很多的收获。它让我们认识到知识一定需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要善于把学会的理论运用在相关领域,它让我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但这次活动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动。感谢校团委、校研究生院以及人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教科所每一位老师关心与鼓励,感谢每一位同学为此负出的努力。相信每一个参与过这次支教活动的老师还有同学,会把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感触落实在以后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人生的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