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漠 了解民生——生命学院生态科考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之四
发布日期:2009-07-31 阅读次数:
摄影:生命学院 生态科考队 撰稿:袁敬梅 编辑:王征
按照行程安排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赴通辽生态科考社会实践团,于7月27日抵达塔敏查干沙漠开展相关考察研究工作。“塔敏查干”蒙古语意为“魔鬼大沙漠”,它横跨通辽、赤峰两市、库伦旗、奈曼旗、科左后旗三个旗(县),大部分地段在库伦旗境内,占地28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瀚海”。这里植被稀少,除其腹地生长的黄柳条、沙蒿等植被外,一概是明晃晃、金灿灿的明沙,沙丘连绵起伏,广袤无际。
沙漠与草原生态过渡带
队员们采集土样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科考实践团一行来到塔敏查干沙漠,沙漠是通辽地区除了草原、山地之外的又一种典型的生态地貌。经过与当地居民沟通,队员们了解到这块土地20年前本不是沙漠,由于果树的大量砍伐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开始沙化,并在不断加剧和扩散。科考队在沙漠边缘地带,观察到十分明显的草原与沙漠的过渡带,队员郭方霞同学带领生态小组随即针对这一典型的生态地貌开展工作,他们的主要研究目标为过渡带微生物的特征和其存在对抑制、减缓甚至治疗沙化的作用上,生态小组在草原带、过渡带和沙漠带取得土样,并保管妥善,将在考察结束后开展后续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另外一组同学立足沙生植物,在考察沙漠生态系统的同时,努力寻找沙漠中的特有植物,并与防治沙漠化相结合深入开展调研。
队员们与草原大沙漠合影留念
科考队员们与村民开展访谈
中午简单的进餐休息过后,科考队员们按照不同的调研目的、调研对象及调研地点分为两组开始了更进一步的考察。陈苗和王韧同学在村民的带领下,前往塔敏查干沙漠沙棘生长繁茂地点,采集植物样本,陈苗同学还在随队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掘取沙棘生长和无沙棘土壤用于含水量测定和微生物研究,通过对植物和其生长环境的对比研究,可以对沙棘之于土质改善生态的作用和原理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实际中去;王韧同学的考察重点是沙棘果实的药用价值及其作为中草药重要组分的确切起效成分分析,提高对沙生植物的科学开发和利用。
队员采集沙棘果
同学们入户调研访谈
另一组,高爽和袁敬梅等同学前往塔敏查干沙漠中的巴日嘎苏踏拉村对村民开展与课题相关的访问与问卷调查。同学们围绕草原及沙漠农牧业灌溉方式、农牧民高血压的病因分析、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及普及等调研内容与村民们积极交流。在调研课题之余,大家还和当地居民在生活、医疗、教育、经济等多方面热烈交谈,向村民们普及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巴日嘎苏踏拉村规模不大,村民主要为蒙古族,队员们克服了语言上的不便之处,访谈十分顺利,村民们畅所欲言,纯朴的民风深深的感动着全体考察队员。
返程后科考团开展总结例会
结束了一天的考察,无论是采集好的土壤样本、沙棘植株果实标本,还是厚厚的调查问卷,带着对纯朴民风的感叹与赞美,每个人都是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