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从你说我听的“点名课”到一座难求的“网红课”
发布日期:2019-03-29 供稿:工人日报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从你说我听的“点名课”到一座难求的“网红课”
原文链接: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9_03/29/GR0701.htm
把情景剧搬进课堂、引入VR和AR技术、创办微信公众号、从校园小讲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开设面向全球观众的慕课……这些新鲜时尚的授课形式,如今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上屡见不鲜。思政课正在从你说我听的“点名课”“刷分课”,变成如今一座难求被秒抢的“网红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月18日,足球竞彩app排名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灌输式教育、高高在上的授课内容并不能吸引学生,思政课只有找到思想政治与青春人生的结合点,搭乘新技术的快车,才能让高校学子们“抬起头来”。一个个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政创意,让“网红”“圈粉”“爆款”正在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热词。
以青年视角与马克思“重逢”
“印象中的马克思,满脸的络腮胡子,看起来威严又神圣,其实他也曾历经磨难,没有风吹雨打,哪会有秋实成熟……”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张雯欣创作歌曲《马克思依旧活在我们身边》,播音专业学生朗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以这种方式与马克思“重逢”。
“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苏州大学播音主持专业2016级本科生程沐阳朗读《共产党宣言》节选后心潮澎湃,“我感到似乎能够与马克思对话,感受他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情绪,马克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年来,南京大学师生拍摄微视频《神会马克思》,以师生对话的场景剧形式探讨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间掀起“追剧”的收看热潮。
视频主创、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张义修认为,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是慢慢成长成熟起来的。“我们选择与青年人接近的话题,让同学有代入感,产生共鸣。”
“现在有些青年觉得马克思是‘熟悉的陌生人’,主要还是因为对马克思不熟悉、不了解,所以对马克思的理论不亲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认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画好马克思画像,讲好马克思故事,用马克思主义引领青年。
为了让思政教学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制了基于VR技术的软件“重走长征路”“青年马克思演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主题,学生们不仅可以“重走长征路”,还可以将自己置身于青年马克思的时代,与马克思一起朗读《共产党宣言》,更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回顾5000年中华文明历史,见证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革命历程。
同时,在AR技术的使用中,学生可以通过线下实地走访,线上学习了解对应内容,了解学校名人名家、校史、军工史,打造虚实结合的思政教育生态。
高配教师赢得价值认同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足球竞彩app排名总书记着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评价思政课教师队伍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方面的重大作用,深情嘱托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东勃,这位有着丰富思政课教学经验的老师,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男神”。
“我们80后读大学的时候,不论什么课程,尤其是思政课这类大课,都是倾向于当‘后排议员’、躲着老师坐的。而当下的95后、00后大学生,他们表面看似乎仍然跟我们近20年前差不多,但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表达渠道,所以更可能是一种线上活跃、线下沉默、课上老实、课下积极的状态。”在大班教学一时无法改变,因而课堂互动短期内很难有更大改观的情况下,曹东勃认为,作为教师,就要主动开辟第二战场,向课外延伸、向线上延伸,擅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在班级群、线上讨论中广泛参与。
在讲到文化的部分时,他会专门推荐学生去读路遥的小说《人生》,然后参加他们的线下读书会,和他们共同讨论小说的时代背景,延伸到整个八十年代关于人生观问题的几场大讨论。这样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几次往复,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对当下很多问题和处境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有更深的体会。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高素质专业化成为教师“标配”。全国登记在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数量快速增长,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一项面向3万多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1.8%的学生表示喜欢或比较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思政教师刘成军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筑魂育人的神圣使命,应该明确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在课堂上,要敢于亮剑,对待错误思潮敢批判、会批判、能批判,以身作则,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爆款”是这样炼成的
“我们学校有个特别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每个学期她的课最难抢,常常是‘秒光’。”这是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副教授李菡的评价。
李菡老师的课不仅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也很潮,为了满足很多同学都想听课的要求,学校好几次安排她在直播课堂上课,让全年级学生通过网络直播同上一堂课。
李菡经常上网查询热点事件及权威分析,再整理打印出来发放到学生手中,并在课堂上穿插引用,这样接地气的讲课方式很快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渐渐的,李菡的课不需要点名也无人缺席,甚至还有不少学生慕名而来“蹭”她的课。
“在上李老师的课之前,我的生活只有上课、吃饭、睡觉。现在我开始关注国家、社会,意识到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努力息息相关,激发了我奋斗的精神。”有学生如是说。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思政课教研部青年教师黄晓伟,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哲学博士,学生时代就参与了很多思政课题研究。为了让学生喜欢思政课,他经常将与课程相关的实物作为教具带入课堂,以场景带入的方式,生动、直观地使学生将政治理论与实物产生联系,在大脑中产生“化学”反应。
《科学日历·科学史上的今天》是黄晓伟老师每次上课前几分钟的固定节目。针对学生们的工科背景,他通过科学史上今天的故事,将思想政治理论和技术哲学内容带到课堂中来。
在一堂思政课上,黄晓伟还将自己收藏的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零欧元面值纪念钞带到课堂展示和传阅。他对学生们说,德国发行的马克思纪念钞作为旅游文创产品在全球热销,说明马克思在欧洲仍被视为文化名人、千年思想家而纪念,其思想的基本原则更是与当代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在21世纪产生了蓬勃生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