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竞彩app排名

【中国教育报】一部教育改革开放的壮丽史诗


原文标题:一部教育改革开放的壮丽史诗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11/23/content_509402.htm?div=-1

  从全国科教座谈会,到持续讨论了45天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再到标志历史转折的恢复高考制度;从物资奇缺年代吃了上顿愁下顿,到吃得安全、暖心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从曾经的“黑屋子、土台子”,到宽敞明亮有全触控显示屏的多功能教室……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用一张张光影交织的历史图片、文献实物和沙盘模型,穿越“时空隧道”,将中国4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征程,画卷般呈现于世人面前。

  “那个冬天,我也是这样趴在桌子上参加高考的。”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走进教育展厅,一张1977年12月高考考场里考生凝神作答的照片,将他的思绪拉回到了40年前。

  同黄宇光一样,在人头攒动的展厅内,人们穿越40年时空,感悟40年改革开放华夏大地的沧桑巨变。截至11月22日闭馆时,参观人数已累计超过30万人次。

  “恢复高考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国家命运转折点”——

  改革开放教育先行,改革助推教育发展

  40年,时光荏苒;40年,沧海桑田。面对眼前所见的这场可以感知的伟大变革,人们在这里驻足,品读中国教育发展的40年风雨兼程——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

  黄宇光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他听到恢复高考时的狂喜,那时他被下放到安徽省当涂县乌溪公社金庄大队后汤生产队插队,尽管有抓紧点滴时间拼命复习的劲头,但由于学习断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上了皖南医学院。后来,他考上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生;再后来,他留在北京协和医院成了一名医生。

  “恢复高考既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国家命运的转折点。”黄宇光感慨地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而揭开了书写中华民族史以及中国教育史的新篇章。改革开放教育先行,改革开放也助推了教育发展。

  行走在教育展区,观众不仅可以看到1977年的高考准考证、1978年清华大学发出的录取通知书、1982年3月4日签发的新中国第一张博士学位证书,还可以看到,我国第一份盲文高考试卷、清华大学2018年发出的带有二校门立体模型的录取通知书……

  在这方寸展柜之中,历史与现实交汇。新与旧的鲜明对比,让观众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如果不是恢复高考,如果国家没有实行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我们的今天!”面对眼前所见到的40年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黄宇光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一组数据,不仅让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卢春房印象深刻,而且让他不自觉地在脑海里对时空进行前后位移。

  “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7%,高考录取率很低,是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5.7%,真正迈入了大众化阶段,更多的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也为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奠定了基础。”卢春房掰着手指,欣喜地说。

  一组更为详尽的数据,可以进一步印证卢春房的直观感受——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发展程度上,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从教育体系来看,大中小幼纵向贯通,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立体交叉,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同步扩大。从规模看,51万多所学校遍布城乡,2.7亿名学生在校学习,1600万名专任教师,教育体量世界最大。从教育普及程度来看,2017年,我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9.6%,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3.5%,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均超过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普及水平的大幅提高,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也促进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今天,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正在全方位推进,教育正在成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张亮丽名片。

  数据显示,来华留学规模从1978年的1200余人增加到2017年的48万余人,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出国留学人数从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7年的60万余人;40年来,共有313.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占73.9%,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归国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达2385个,“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心相通和教育交流……

  “一次正确的制度选择,胜过十代人的代际更替。”想起过往,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对恢复高考制度始终无法忘怀,他说,“1977年恢复高考意味着制度理性的回归,同时也是国家日后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历史转向的开端。”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吃得更好、睡得更香、学得更好”——

  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在持续增强

  40年,岁月如歌;40年,筚路蓝缕。在光影拼接的视界里,不同年龄的观众默立驻足,钩沉起一段段属于一个时代、属于他们自己的记忆。

  从简陋的平房到漂亮的教学楼,从一碗白米粉到有饭有菜有汤,从一个铺睡2至3名学生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床……在教育展区,“学得更开心、吃得更暖心、睡得更舒心”3组对比照片前,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过去,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很苦。现在,看到学校、孩子们的变化,很欣喜!今后,国家还应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吃得更好、睡得更香、学得更好!”在仔细对比照片后,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原所长张海文感叹道。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吃得更好、睡得更香、学得更好”的背后,记录的是一个国家40年持续改善教育民生的足迹。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助推中国梦”展区的多个显眼处,人们站在足球竞彩app排名总书记给青少年的寄语前,驻足、沉思。

  这些耳熟能详的寄语背后,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初心不改,以及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深情牵挂和亲切关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了非常明确的路线图——从《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双一流”建设,再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一系列上下贯通、关涉全局的顶层设计方案,陆续由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由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具体实施。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改革开放40年来,从通过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贫困地区学校“改薄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重大项目,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让所有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不失学”,到全国81%的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大力提升教育公平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教育获得感,始终是中国教育不变的价值追求。

  ——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倾斜支持力度,全面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推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打出同步更新软件、改善硬件的“组合拳”。

  ——在加快缩小区域差距方面,实施对口支援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等,以“输血”治标,以“造血”治本。

  ——加快缩小群体差距,学生资助实现所有学段、公办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80%以上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

  对于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感同身受。

  来自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的刘玉莉,借着在北京挂职学习的机会,现场观看展览后感慨不已。她从这些年家乡教育的巨变中,看到了国家教育的进步。

  “我们安远县虽然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但近年来实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优美的环境是校园’的历史巨变,而且县里连续9年都有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刘玉莉说,这一切得益于县里对教育的重视。现在,县里每年的教育投入占财政比例超过了1/3。

  为国家输送9900万高素质人才和2亿多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牵引效应凸显

  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前行。穿越40年的时空,当经历了物资匮乏年代的人们伫立在一组组对比鲜明的展品面前时,感慨万千。

  “太神奇了,它看起来像电风扇,但在叶片转动的同时能够展示出一幅幅3D影像!”在教育展区,两块3D炫屏不断闪现的内容,引来不少观众的啧啧称奇。

  原来,这个炫酷的高科技产品全名叫“全息3D智能炫屏”,是一个类似电风扇的视频载体。这是东南大学90后大学生创业团队的产品。更让人惊喜的是,他们研发的全息3D智能炫屏一诞生,就捧得不少科技奖项。

  这只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勇立时代潮头,敢闯会创,扎根中国大地书写人生华章”,成为新一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追求。

  实际上,改革开放40年,教育既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储备和输送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又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人才支柱的作用。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9900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职业学校累计培养和输送了2亿多名技术技能人才。2017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接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超过45%,13亿多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今天,不论“神舟”系列飞船、探月工程、高铁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还是超级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等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人们都能看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处处活跃着大批技术精湛的科技才俊。而他们中的许多领军人物,正是恢复高考后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

  最好的纪念,是改革更深化、开放更扩大。流连于国家博物馆展区内,有的观众用手机留下自己的倩影,也有的观众和同伴们分享着往昔岁月的酸甜苦辣,很多观众用留言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时代感言——

  “我专门从上海过来看这个展览。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将来能够参与改革开放的建设,非常荣幸也非常光荣。希望能和更多青年共同参与国家建设,让祖国越来越好!”

  在展厅左侧的展示屏上,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部分科研创新成果,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北京理工大学付梦印团队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陆用激光惯导系统,实现了系列化、产业化。

  天津大学王树新团队联合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研发的“海燕-10000”,最深能下潜至海下8213米,刷新深海滑翔机工作深度世界纪录。

  自主知识产权、破解世界难题、打破世界纪录……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仅在科技创新方面,目前高校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中60%以上的基础研究任务,建设了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在凝聚态物理、超级计算机、结构生物学、转化医学、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这只是教育助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首序曲。站在40年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之上,今天的中国教育正乘着改革的东风,重新出发,起笔书写中国改革开放“下半场”新的传奇、新的史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