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学习共享空间正迎来热潮
发布日期:2018-11-21 供稿:北京日报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学习共享空间正迎来热潮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8-11/21/content_297707.htm
高校图书馆变身
添学习共享空间
对于大学图书馆的印象,你是否还停留在借阅书籍、一大早排队占座上自习呢?
图书馆在很多大学生心目中就是个大型自习室。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始变身,增添学生们讨论、交流、协作的场地,并且有了个时髦的名字:学习共享空间。
学习共享空间和传统图书馆有啥不同?走进贵州师大图书馆的二楼,学习共享空间就分布在楼层两侧。这是一个全落地玻璃房,里面分布着各种带窗帘的隔间,每个房间内都有桌椅和台灯,装修风格清新、简洁、典雅。据介绍,学习共享空间里最大的隔间能容纳40多人,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学习、交流、协作、研究等,是多功能的学习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分为团体研修室、会议研讨室、多功能教室、文创工作室、自助文印区等。考虑到贵州师范大学的学生们即将走上教师岗位,图书馆专门把学习共享空间布置得像教室一样,为他们提供一个模拟教学的空间,帮助学生们在走上讲台之前得到充分锻炼。据统计,这个学习共享空间2016年成立两年来,平均每年能够达到2000余次的使用率。
贵州师大化学专业大四学生小陈说,平时需要做很多小组课题研究和化学实验,这个学习共享空间对学习、交流有很大帮助。
北京理工大学今年建立了自己的学习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设有触控一体机,能够满足学术报告、会议、学术交流、多媒体授课、现场教学及远程教育等要求,具有智能管理系统和良好的音视频效果;兼具远程教学、改卷、上课、出题和远程会议等功能。学习共享空间里的朗读亭隔音效果良好,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朗读名篇名段,锻炼自己的口语和演讲技能。
上海科技大学的学习共享空间共设有24间小组讨论室,分布在1-4层的各层阅览室内,每间讨论室均配备显示器及书写设备,可容纳8-10人进行互动型学习交流。另外还设有多媒体制作与演示中心,包含录播区、多媒体制作编辑区以及演练排练区,支持本校师生结合教学、科研、社团活动等进行多媒体、融媒体、富媒体制作、编辑和演练。
强调交互学习 逐渐成为国外高校标配
学习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型信息共享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高校出现。它以信息共享为基础,最初是大学生学习和协作交流的场所。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提出“信息拱廊”概念;1999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开放,成为全球第一个学习共享空间。
近年来,学习共享空间成为美、英、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的一种普遍服务模式。2010年7月,对日本四年制大学的调研结果显示,设置学习共享空间的大学有80所。到2014年,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大学设置了学习共享空间。
日本高校将学习共享空间理解为“综合学习支援服务、信息资源和设备的一站式学习空间”。日本高校的学习共享空间分为:图书馆改建型、图书馆内部附属型和单独空间型。
近畿大学、千叶大学和东京大学等高校以图书馆原有的机能为中心,对图书馆建筑进行全面改建。如近畿大学的学习共享空间名为“学术剧场”。如名字所表达的,该空间的主题概念是“触碰动摇人类所有好奇心的实验剧场”。
京都大学则将图书馆附属的部分空间进行了改造,用作小组学习,空间内有一些可以自由移动的桌椅、白板、投影仪、电子黑板等,有利于进行小组活动或者报告练习等。除了一楼新设置的学习共享空间以外,图书馆的三楼有媒体共享空间,里面有耳机等试听设备,可以欣赏视频或电影资料。
同志社大学的学习共享空间独立于图书馆之外,学习共享空间占据两层楼。一层为创意共享空间,适合小组讨论,以学习交流及相互启发为理念,鼓励学生通过与人的实际交流体验,诱发和刺激新想法的产生。二层为研究共享空间,以培养学术技能为理念,设置了许多适合表达展示的空间。
实现本土化 我国高校还需大力探索
2006年,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开放。此后,清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逐渐开放了学习共享空间。
2010年后,学习共享空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浙江大学信息共享空间2012年投入使用,位于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三楼,1300平方米的空间划分为八大功能区:多媒体空间,知识空间,学习空间,研究空间,文化空间,系统体验空间,创新空间和社交空间。
这些不同功能的空间里都能做些什么?“多媒体空间”配备了2个多媒体编辑工作台和1个专业级放映室,提供高质量的音、视频编辑软、硬件;“知识空间”配备了16台苹果一体机,8台普通电脑还提供大视野的双屏幕,在这里可以上网、自助打印、复印、文献检索等;“学习空间”内有几十个带隔断的独立小空间;“研究空间”提供白板、投影仪等设备,可以支持8到10人的小型讨论;带有“国立浙江大学”门牌的“文化空间”方便师生举办文化沙龙和小型讲座;“系统体验空间”里,高性能的计算机服务器和存储阵列,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组建信息系统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创新空间”为需要频繁讨论和长时间合作的团队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中期协作环境。
目前,“研究空间”的三个研讨室从早8点半到晚10点,几乎每天都有四五个团队来使用,预约一般要提前两、三天。讨论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课业,更多的是社团活动,或是校园赛事的准备工作。讨论话题也非常广泛,既有汽车构造改进讨论,也有中美贸易战分析等。
2016年,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设立了冥想区、站立式阅读区、互动交流区、视频区。在这里,从咖啡屋、图书借阅、自习,到休闲娱乐一应俱全,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据统计,设立学习共享空间后,日均来图书馆的学生人次从之前的三四千增加到上万人次。
专家表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服务项目、信息资源、服务设施等存在较大差异,在服务学科建设上还有差距。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与国外高等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密切关系。如何构建本土化学习共享空间,我国高校还需大力探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