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我国高校为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做了大量工作
发布日期:2017-05-18 供稿:央视网 编辑:杨晶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我国高校为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做了大量工作
原文链接:http://news.cctv.com/2017/05/11/ARTI1it8PnT0uaZh40uIv1ry170511.shtml
央视网消息:国新办于2017年5月11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宣部副部长庹震、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文化部副部长丁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兼执行局主任张晓强介绍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情况,并答记者问。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回答了国际在线记者关于国内高校在推动民心相通现有成功经验借鉴推广的提问。
田学军说,国内的高校在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很多典型的案例,他举例介绍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浙江师范大学在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促进中非民心相通方面的一些做法,他觉得这些做法非常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推广性。浙师大在推动中非民心相通实践中,定位非常清晰,工作很扎实,可以说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亮点纷呈。概括起来有六个特点:
一是它的定位清晰,很有特色。学校确定了面向非洲的国际化办学定位,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保障,全校统筹,各部门协同推进中非的交流合作各项工作。
二是交流广泛深入。浙师大这十年来每年都派师生到非洲去实地考察,他们的足迹基本上遍及了大半个非洲,据了解迄今已与20多个国家50多所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
三是广育人才。他们现在办培训班已经有90多期,培训了50多个非洲国家的2000多名政府高官、教育界的管理人员、校长和智库的精英。
四是加强研究。浙师大专门成立了非洲研究所,长期开展国别和区域的研究,产出了大量的极具价值的成果,发布了中国南非人文交流年度报告,入选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6》最佳区域研究中心。
五是双向宣传。一方面他们邀请非洲国家的记者来参观,记者回去之后举办了《一个非洲记者眼中的中国》的展览,他们还把《中国改革开放发展30年系列丛书》等翻译成当地语言,推向非洲。与此同时,他们也向国内编译了关于非洲的系列丛书,来介绍非洲。学校有关的学者还积极参与“讲述中非交往故事”的活动,获评“感动非洲的10个中国人”,成绩还是很突出的。
六是建立基地。在浙江金华市的秋滨小学建立了“非洲文化活力园”,成为中国人走进非洲文化的体验园,专程来访华的20多个非洲国家的记者团,还有中小学教师研修班的成员,看了之后给予高度肯定。他们还建立了浙师大非洲博物馆,每年接待1万多人,众多的非洲政要、大使、学者看了之后深受感动,而且纷纷的捐赠藏品。
他最后补充说,不同的学校都有“一带一路”教育交流的感人故事,例如“一个巴基斯坦家族,6个足球竞彩app排名人”的来华留学故事,已经在巴基斯坦传为佳话。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事例很多,不胜枚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