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竞彩app排名

【中国教育报】北京理工大学研发“活性毁伤材料”项目


  原本标题:从跟踪研发到并跑领跑——北京理工大学“活性毁伤材料”项目研发记

  原文链接:http://www.bshare.cn/burl?id=1O5jnX&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nsukey=ZBbhnWb2ty%2Fy4i85KG7gvCsU3w9N51WOwv%2B3wHrkBgrFs2xrjDnigRiHbsb37CDi77inhKrdHKSi%2FrMAi%2FpyUV0RQyX3lUKMeGSmSZgyCGdPyc8QZO0Pyy5SX5Y1slV2OWjhA%2FPMeXPtEPMf1jv2T00NW3OeOIawhyGBpFWiPKhk1kbUnPgnlF7ALSQlMM%2Ba

  聚焦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系列报道② 

  【项目推介:“活性毁伤材料”项目,是由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毁伤与弹药工程系主任、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毁伤理论及应用研究部主任王海福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完成的一项可引领武器终端毁伤技术变革的重大科研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活性毁伤材料”是一种既能穿又能爆的新型爆炸材料,先击穿目标防护层,进入目标内再发生爆炸。这种利用材料独特的动能与冲击引发爆炸的两种毁伤机理的时序联合作用优势,可实现毁伤材料的后效毁伤能力和武器摧毁目标威力的大幅度提升。

  该项目解决了公认的重大瓶颈性技术难题——材料技术及武器应用技术,颠覆了现有武器常规战斗部的传统技术理念,打开了全新的核心技术通道,引领了终端毁伤技术发展,并推动了武器升级换代,被国内外誉为毁伤与弹药工程技术领域的一场变革。

  十年磨一剑

  威力是武器终端毁伤目标之本,也是武器价值的核心体现。提升武器威力,使其具备命中即可摧毁目标的能力,既是武器研发不懈追求的目标,更是弹药工程领域公认的重大瓶颈性难题。

  2011年8月,国内《参考消息》同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援引美国国防部发布新闻称:“美国海军成功研制出一种密度与钢相当、强度与铝相当的大威力爆炸材料,可使战斗部能量提高5倍。”

  然而,实际上,王海福多年来就一直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早在2009年,其研究成果就通过国防技术成果鉴定:活性毁伤材料的主要性能和战斗部威力提升都优于国外同类技术。

  “这项国防技术发明成果,历经了十余年的技术创新和攻关,过程艰辛,可以用‘十年磨一剑’来诠释。”王海福介绍,从技术创新角度看,该项目研究成果突破了两大技术难题,一是材料技术挑战,成功研制出了新型爆炸毁伤材料;二是武器化应用技术挑战,成功解决了在不同类型战斗部上的应用难题。

  随着该项创新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配置活性毁伤材料的新型武器装备部队出现,为国防增加硬度,为国家磨锋砺刃。

  三个“五年”计划

  当赞誉簇拥而来,特别是当这一国防科技成果的应用使武器威力获得大幅提升,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防科技成果,从“奇思妙想”般的技术概念的提出,到关键技术的突破,再到推广应用于各军兵种武器平台,凝聚了王海福及其研究团队跨越了近三个“五年”计划的艰辛探索研究及技术创新攻关。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海福作为足球竞彩app排名弹药战斗部工程学科所培养的博士中第一个留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支持下,开始探索高效毁伤技术的创新思路。他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毁伤与弹药工程方面的文献和最新研究动态,希望能从中找到“蛛丝马迹”,探索新突破。

  经过几年的分析和梳理,王海福洞察到活性毁伤材料这一创新研究方向。但要面对“超越十年”的纯概念,王海福既需要不断明晰概念,还要摸索研究的基础条件,有时一些“异想天开”之类的善意“评价”,也让这个年轻的军工专家压力不小。

  2003年,王海福的“奇思妙想”首次获得国家某基金项目的支持,虽然三年为期经费不多,但还是为其概念和可行性验证提供了宝贵机会和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王海福带领科研团队继续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不断进行技术攻关。

  2006年,在某项创新计划支持下,该项研究终于全面进入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阶段。科研团队十分珍惜这一机会,没有把研究目标定位在验证技术概念是否正确、技术途径是否可行上,而是直接瞄准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化应用技术突破。

  不同于一般创新成果,国防科技成果只有在武器装备上实际得到推广应用,才能体现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但对于一项具有高度原创性的国防科技成果,从脑中的概念到真刀真枪的保卫国家,且不说要面对战争这一人类最严苛的检验标准,其中从理论到工程,就有太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因此,王海福经常告诫学生:做研究就像扛着工具上山挖井找水,要学会如何应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在突破重重岩层后,泉水才会涌出。如果一遇到岩层就更换地点,结果只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便挖遍整座山,到头来也只能是临山羡泉,无水可喝,难以成事。

  “近二十年来,如果把我国武器装备研制发展看作是一个从全面跟踪追赶,到部分并跑甚至有限领跑的过程,那么,这一项技术发明成果无疑属于并跑或引领。”2016年,该项目入选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当之无愧。

  “奇思妙想”成大器

  “该项技术是高效毁伤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开展成果转化应用很有必要,将大幅度提升常规弹药战斗部的综合威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早在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活性毁伤材料”项目在接受成果应用转化时,就被专家组评价为:是得益于对整体研究工作的前瞻性思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余年探索,这一项“奇思妙想”终成国防大器。“十二五”期间,该项目又先后获十余个项目支持。2012年,在这项武器装备前沿创新计划实施十周年总结大会上,该项研究入选为“武器装备前沿创新十年原始创新典范项目”,不仅做出了开创性和引领性的贡献,也为我国武器装备开创了大幅度提升常规弹药战斗部威力的新途径,真正成为国家砥砺而出的最锋利“刀刃”。

  时光荏苒,烽火不息,初心不辍,整个项目组在从事国防科技研究过程中,即便面对重重困难和失败,即使遭受质疑,也以矢志军工的精神气质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坚守,走出了一条武器装备前沿技术的创新研究之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