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理工大学获得5项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发布日期:2017-01-10 供稿:人民网 编辑:杨晶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北京理工大学获得5项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原文链接: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110/c1053-29012016.html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7年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颁奖。
2016年北京理工大学共获得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由姜澜教授主持完成的“超快激光微纳制造机理、方法及新材料制备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由庞思平教授主持完成的“笼型高能量密度材料”项目和王海福教授主持完成的“活性毁伤元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由刘莉教授与外单位合作的“复杂航天器多学科集成设计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由刘福水教授、左正兴教授及刘金祥副教授与外单位合作的“重载特种车辆高强化柴油机设计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时,由调入北京理工大学的杨国昱教授主持完成的“氧基簇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组装策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足球竞彩app排名获奖成果推动了相关学科领域的突破性发展或相关技术领域跨越式发展。
姜澜教授获奖团队
姜澜教授团队的“超快激光微纳制造机理、方法及新材料制备的基础研究”项目突破了长期制约国际微纳热传导和超快科技发展的瓶颈理论挑战,建立了改进双温度方程,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极大地扩展了双温度方程的适用范围。建立了量子等离子体模型,首次能够预测飞秒激光加工形状,并预测了一系列重要反常效应,后被多个国家实验确认。项目成果推动了国际超快激光微纳制造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
庞思平教授获奖团队
庞思平教授团队的“笼型高能量密度材料”项目,深入研究笼型分子构筑、晶体产品控制及亚稳态物质工程化,实现了新型高能量密度材料从储能原理、分子设计合成到规模化生产的突破,推动了高能量密度材料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笼型结构发展,推动了含能材料能量水平的整体提高和武器装备更新换代。
王海福教授获奖团队
王海福教授团队的“活性毁伤元技术”项目突破了具备类金属强度、类炸药能量和类惰性钝感的新型爆炸材料毁伤元设计、制备及武器化应用技术,解决了常规战斗部终端毁伤能力不足的瓶颈性难题,实现了战斗部综合威力的成倍性提升,打开了全新的核心技术通道,引领终端毁伤技术发展,推动武器升级换代。
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复杂航天器多学科集成设计技术及应用”项目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单位之一,提出了一套航天器多学科近似优化策略,通过快速探索设计空间,突破了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在航天器总体设计领域应用的技术瓶颈;作为“重载特种车辆高强化柴油机设计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单位之一,提出了一套高强化柴油机燃烧系统匹配与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通过强制卷流燃烧控制与多体动力学结构刚强度集成,突破了高强化柴油机总体设计领域应用的相关技术瓶颈。调入北京理工大学的杨国昱教授主持完成的“氧基簇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组装策略”项目在过渡金属、稀土及主族金属氧合团簇领域分别提出了缺位导向与导向组装、配体诱导与协同配位及自聚合与诱导聚集等思想与策略,构建了系列新颖氧合团簇。这些思想与策略在催化及磁性材料的设计合成领域具有指导作用,推动了我国氧合团簇化学基础研究的发展。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发展”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研提升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以特色谋划发展新路径,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十二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8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5项,其中包括体现国家重大创新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体现重要科学发现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为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创新成果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认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