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竞彩app排名

【科技日报】“80后”足球竞彩app排名副院长刘驰:校“圆”前沿数据梦


原文标题:“80副院长刘驰:校前沿数据梦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6-10/31/content_352821.htm

人物档案
  刘驰,1984年出生,现为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物联网、大数据众筹与处理技术。2006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后于2010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欧洲科学院院士Kin K. Leung教授。今年8月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的IEEE大数据智能和计算国际会议上,刘驰及其团队的论文在139篇投稿中脱颖而出,获得本次会议唯一最佳论文奖。

  推开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教授刘驰的办公室大门时,他正面朝白板,看着一个个用圆圈连成的树状图。转身握手的瞬间记者看到了一双闪光的眼睛,配上他80后典型的娃娃脸,外观很难让人与院长联系起来。

  但只要一开口,他那极快的语速加上数据交易”“物联网”“智慧城市等专业行话,让听者非得开启大脑高能模式才能跟上。

  每日三尺讲台上的口若悬河让他对接受采访这事毫不怯场,没等记者发问,他便单刀直入:直接来吧,反正和每天给学生上课也差不多。

  点燃聆听者,他信手拈来。

  在精英中滞后?这不是学霸的风格

  英国帝国理工博士、清华电子出身的刘驰,在学霸的路上贯穿始终。出生在北京西城区工程师家庭的刘驰操着一口纯正的北京话,从小学开始在学业上就仿佛开挂般的刘驰,一路以接近满分的姿态冲进了北京八中的大门。因为害怕学经济管理没有一技之长而选择电子专业的他,在进入清华后,终于尝到了被超越的感觉。

  2002年一到大学报道,刘驰的同学都是全国各省市的状元。在他的舍友中,有两个省的榜眼,另一个获得过国际奥林匹克金牌。我是最的一个刘驰笑道。

  大一第一学期下来,刘驰平均分84左右,年级排名靠后。这不是我的风格。学霸的小宇宙被好胜心点燃,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在180多人的清华电子系,刘驰排名前20%,重返学霸榜。

  而即便学霸如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感觉自己智商不高,但是情商和个人毅力是比较强的。

  2006年,毕业之时,英国剑桥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都向他投来了全奖的橄榄枝,我要去更大的舞台看看。刘驰做出了进入帝国理工学院直接攻读博士生的人生重大选择。

  动手实验峰回路转拔苗助长能力提升

  到今天都没有硕士文凭的刘驰,进入了帝国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读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欧盟的第六框架项目——一个集合了欧盟的七个成员单位,做无线城域网Mesh介入的大型电信联合研究。

  拿到全奖的刘驰,需要在本科毕业的基础上,在帝国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攻读一年。一进门就接手如此重大的前沿科学项目,从20069月到2007年的5月,这9个月里刘驰都像只无头苍蝇,找不到方向。

  刘驰本科在国内学到的是通识性的知识,没有解决前沿科学问题的能力,导师帝国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Kin K.Leung又只给他指出了一个大方向,最要命的,还有语言上的障碍。

  一年时间,能有改变吗?学霸的小宇宙又一次被不服输的毅力点燃了。

  每天上学路上的一小时内,刘驰全部时间都用于给各种客服打电话,客服的英语都好着呢,而且态度好。通过这种方式,他的英文有了快速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专业上的成功。

  在9个月中,刘驰每周和导师的会面,都以失败告终。每周都坚持读10篇专业论文,并写报告呈给导师的他,得到的回应是:如果你不行,我没办法再支持你。

  下定决心不学有所成,绝不回国的刘驰,在20075月,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不再看文章,开始动手实践。当刘驰实现了一个网络环境时,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同时也第一次收到了导师的赞扬:你做的是对的,很好!

  然而,导师对刘驰的期待还不止于此。无论是论文还是学术会议,Kin K.Leung都鼓励刘驰多刷存在感。一次次的拔苗助长,让初出茅庐的刘驰羽翼渐渐丰满。

  弃企从教 孕育前沿科技梦

  20109月博士毕业后,刘驰先后以博士后研究员的身份进入德国电信研究总院(柏林)和IBM中国研究院。之后的两年半时间,刘驰在这里看到了科研成果在工业和产业上的应用,令他受益匪浅。

  刘驰在IBM参与了两个项目的研发:一是配合秦皇岛开发区政府设计物联网应用技术架构,二是配合德国汉莎航空研制内部数据流量的监控系统。而这两个项目的全程参与,也为刘驰日后的从教积累了一线实践经验,我知道产业界在看什么、做什么,这样能把自己的研究更好地应用上去。

  2012年还在IBM上班的刘驰经常说,我有两个工作,一个是有钱的,一个是没钱的;有钱的是正常上班,没钱的就是充分利用所有休息时间,写论文、做研究。

  彼时,很长一段时间,公司的研究都是针对市场的需求,刘驰无法做自由的技术探索。而他对技术有自己的憧憬。我希望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前沿的科技发展诞生在我手中。而前沿的科学技术,可能不是两三年内能产生价值的。

  于是,2013年,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和Kin K.Leung教授的联合推荐下,刘驰终于实现了追求技术前沿的极致梦想,弃企从教——走上北京理工大学的讲台。

  以副教授身份刚刚回归校园时,刘驰的收入只有之前的“N分之一,但终于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许多人眼中的亏本买卖,却让技术咖刘驰感到幸福满满。

  带着幸福感,80副教授刘驰,仅任职一年就发表了十余篇物联网领域的SCI论文,2014年被学校破格评为正教授。由于刘驰在绿色物联网大数据传输与处理中的突出贡献,他在2015年作为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唯一推举的候选人入选国家人社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支持计划2016年被评为国家十二五轻工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与师并肩 来自数据 超越数据

  刘驰的办公室摆设非常简单:没有沙发,除办公桌外,一张会议桌,几把折叠椅。就是为了方便和学生们讨论技术问题。

  刘驰一直舍不得擦掉白板上的树状传输结构图,因为那是今年2Kin K.Leung来京与他讨论新项目时留下的火花

  项目内容是在大型人群聚集的场所,比如火车站、机场利用群智感知和大数据技术进行人流以及异常情况的实时动态监测。刘驰告诉记者,传统的人流监测是通过摄像头,但是这种大型场所,做到360度无死角的覆盖非常困难,因此他提出了运用人所携带的智能终端。在摄像头观测大面积情况的条件下,利用人所携带的智能终端所提供的精细化信息,进一步锁定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

  白板上一个个圈连成的传感数据树状结构,讲的就是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分析,一个圈代表某一个智能终端,信息需要从一个节点传到另一个节点,传输过程中,信息要经预处理。

  在探讨技术细节时,他们画出了这样一个系统架构图,包括数据怎样采集、传输和压缩,最后在云端如何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这也成了刘驰办公室里的宝贝

  对于大数据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发展,刘驰表示大数据绝不是简单的数据分析,最高的境界是要来自数据,超越数据,做到人、机、物的协同感知与智慧决策。

  北京理工大学离中关村创业大街只有几站之遥,作为80后学者,刘驰的身上没有中关村的浮躁,有的是理工男的严谨,同时又具备演说家的健谈和逻辑自洽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对讲台的尊重与珍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