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精准脱贫:既是投入牌,更是红利产出牌
发布日期:2016-03-18 供稿:光明网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阅读次数:
原文链接:http://theory.gmw.cn/2016-03/16/content_1930672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光明论•专家学者话两会】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系主任、副教授 钟惠波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既经受着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困境与挑战,也内嵌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红利和乐观预期。把握新机遇、获得新动能、创造新福祉,需要对对当前政策红利有充分认识和预判,而首当其冲的是对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短板——贫困问题的扶贫政策的理解。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个释放人口后续红利、消费红利、社会红利的大礼包。7000万贫困人口的量级,比法国总人口还多将近400万,其中除去2000万五保户和失能人群需要社保兜底外,还有将近5000万的劳动力。7000万人口脱贫释放的劳动力及经济动能,可能是我们所始料未及的。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投入牌,也是产出牌。扶贫开发首先是巨大的投入。据统计,2000年到2014年间,仅中央财政就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966亿元,2015年中央和各省市至少投入600亿元的财政专项基金用于扶贫开发,而整个“十三五”扶贫攻坚阶段国家5年拟投入6000个亿。显然,打赢扶贫攻坚战,扶贫开发投入的亿元资金就可以转移到其他效率更高的用途上,这就是巨大的红利。考虑到“精准扶贫”的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给予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5000万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的产能,将是非常可观的。以2015年中国人均GDP为5.2万元计,5000万劳动力可创造2.6万亿元产值,将近2015年GDP总量的4个百分点,这显然是个巨大的、显而易见的红利。尤其是,在劳动力转移速度下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动力处于转换期,7000万人脱贫致富所释放的劳动能力将为创造经济新动能赢得宝贵的窗口期,而这是极具战略意义的。
打赢脱贫攻坚战也将创造大量消费红利,对于现阶段化解过剩产能和去库存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约合人民币12.4元)消费支出的2015世界贫困标准计算,相当于年人均消费支出为4526元,7000万人脱贫按照消费支出底线计算每年产生3168亿元消费支出,相当于2015年全国30万亿消费总额的1个百分点,而这还未考虑贫困人口脱贫之后的消费升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脱贫人口的消费多数是满足基本需要的初级消费,都是刚需,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收入的提高都将用于消费,这无疑是现阶段化解过剩产能和去库存的一大福音,对于那些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生活必需品提供商而言也具有窗口期的机遇。
打赢脱贫攻坚战还将减少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和谐红利,这就为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贫困是诱发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贫困的畸形化发展会激化阶层矛盾,会造成社会对立和社会动荡,严重时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所形成的社会稳定与和谐新局面,不仅节约了大量维稳费用,而且凝聚了各方面力量,有利于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这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举措。
总之,在精准扶贫基础上,7000万人脱贫既产生了一支数量庞大的劳动力生力军,也产生了一支诸多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消费大军。打赢扶贫攻坚战释放出来的人口红利及经济发展新空间不可估量。在这个意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也是发展经济的战略手段,有着深邃的战略远见和深刻的经济内涵。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