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竞彩app排名

【中国教育报】“本硕博”课程贯通的核心是什么


原标题:“本硕博”课程贯通的核心是什么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3/14/content_451193.htm?div=-1

 
 
  编辑思考
 
  一些高校招博士有限制:要求本硕博专业一致。本硕博连读对学生而言是考验吗?考验其愿不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所选择的学科。
 
  目前我国把研究生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单独的阶段,对乐于从事研究的学生而言是不是存在两大弊病:一是不能持续做有意义、有深度的科学研究;二是学生把大量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考试上,硕士读完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考博。
 
  由于高校扩招与知识爆炸,生源档次拉大,在总学时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本硕博连读是否是培养专业化人才的有效探索?
 
  专家解读
 
  陈旵明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
 
  “本硕博”课程贯通,是近年来兴起的本硕博培养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产生的背景是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硕博研究生教育大力开展了分类培养、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客观上需要本科教育能够给予相应的支撑。
 
  因此,课程贯通一方面是本科教育也需要及时适应人才培养方向的多元化,以与研究生分类培养相一致的精神与理念,建立起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供不同发展志趣的学生选择。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本科教育更加高效地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在课程学习方面,拔尖创新人才的显著特征是:学习能力强,学习进度快于常人。如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的学习经历,又如爱因斯坦“中学时代就自学了包括微积分在内的基础数学及某些理论物理知识,进入大学后,他经常缺课,独自修读了经典理论物理,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高效的课程方案。传统的本、硕、博分层培养模式,较好地保障了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在一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起到了“拉平”的效果。对于学习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在本科阶段就可以选择能贯通硕士、博士的高效课程方案,来满足其快进度学习特点,为其创新搭建更大空间。
 
  “本硕博”课程贯通的核心之一是:开放课程对象。课程向不同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学生开放,而不是向不同身份的学生开放(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如学习能力强的本科生,可以修习直达博士水平的课程,也可以同时修习多个学科专业的课程,为高年级时(本科生)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跨领域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本硕博”课程贯通的核心之二是:提升课程效率。如以“数学”系列课程为例,在大致相同的教学时间内,“数学(I)”使学生达到本科水平,“数学(II)”使学生达到硕士水平,“数学(III)”使学生达到博士水平。在当前时期,这样的课程效率,一方面满足了学习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知识需求,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交叉创新、跨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需要。如甲学科招收了一名乙学科的博士生,课程效率可以快速地使乙学科博士生到达甲学科的知识能力要求。
 
  “本硕博”课程贯通运行的技术支撑是本硕博统一的选课系统。在统一的选课系统内,打破选课身份的障碍,支持学生按兴趣、按学习能力选课、修课。例如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大学,基本都实行了全校统一的注册中心、选课中心,国内部分大学也实现了全校统一选课。
 
  “本硕博”课程贯通运行的制度支撑是课程间的纵向兼容性。如选修了达到博士水平的“数学(III)”,可以代替“数学(II)”申请硕士学位,可以代替“数学(I)”申请本科学位。该制度支持了拔尖创新人才在“冒尖”的过程中无后顾之忧,释放了制度约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本硕博”课程贯通的实行,可以从选课环节等某几个点逐步突破,但要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还需要相应理念的支持。如“教育是发现和成全”——拔尖创新人才是某领域小部分天赋异禀的学习能力强的人,杰出人才的出现是小概率事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及时发现各领域天赋异禀之才,并提供其所需的课程、培养资源与成长环境。又如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过程是按照学生的学习(研究)进展来开展,而不是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或科研成果要求)来开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