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竞彩app排名

【两会·北理声音】中国科学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20年促成一件科技幸事


 原文标题:冯长根:20年促成一件科技幸事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3/339660.s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本报记者 崔雪芹

  已经参加了三届全国两会的学者冯长根,对自己做过的一件事颇感欣慰。他曾推动了“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上的一件幸事。

  两会召开前夕,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向记者娓娓道来这段历史。

  “我们有关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新知识、新成果,几乎都是从发达国家的科技报告中了解到的。”冯长根所指的科技报告是一种重要的科研文献,不同于重点阐述思想和结果的科技论文,简单地说,其他科技工作者可以根据科技报告还原实验过程。自1983年回国起,应该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想法便在冯长根脑子中生根。

  国家科技报告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二战后发展迅速,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科技报告约80余万件,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是科技报告体系发展最完善的国家。

  在我国,虽然钱学森等多位科学家从上世纪60年代就呼吁建立国家科技报告体系,但科技报告体系整体性建设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

  2006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呼吁建立中国的科技报告体系,但该项工作依然未获实质性进展。

  2008年,本报在头版刊登题为《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缘何止步学术研究》的文章,再次引发冯长根的重视。自此之后,冯长根就在各种场合不断地呼吁这件事。

  2011年两会期间,冯长根提出尽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体系的建议。他还联合饶子和、徐智宏等32位各领域的专家在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论述建立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势在必行的现状。随后,根据他的诸多建议形成的内参被送达中央,并很快获得中央领导的批示。

  同年5月底,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科协八大上说了这样一段话:“据我了解,欧美等国家都有系统的科技报告制度,把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产生的资料,包括研究目的、方法、过程、技术内容、中间数据以及经验教训,尽可能向公众开放共享。”自此以后,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得以稳步推进。

  2014年3月1日,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正式上线。冯长根由此长长松了一口气。他在欣慰之余,再次撰文介绍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情况,同时以此纪念自己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为国家科技发展所尽的一份力量。

《中国科学报》 (2016-03-04 第4版 两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