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竞彩app排名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公共政策研究专题”课程解读

  【编者按】为了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工作,2014年学校在“推进行动”中实施了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以塑造品牌教学成果为目标,重点资助了一批优秀课程。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李亚教授开设的“公共政策研究专题”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之一,研究生院结合研究性课程建设,对该课程和李亚教授进行专题调研。为了让优秀成果为更多师生借鉴学习,在研究生院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党委宣传部安排记者对课程进行了深度报道和采访。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礼记·学记》

  传道授业,人才培养,如何选取合适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的效果,自古以来,就是为师者追寻的目标。在大学之中,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阶段,历来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研究生教学中,摸索出一条适合研究生成长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是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2014年,足球竞彩app排名实施“推进行动”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重点资助了一批学校优秀研究生课程的建设,为深耕研究生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了雕琢人才培养,塑造教学品牌的支撑平台。这其中管理与经济学院李亚教授开设的“公共政策研究专题”研究生课程,以其独树一帜的“专题研究+角色模拟”特色教学模式,成为这些优秀课程的代表,在教学中真正实践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思想。

一门聚焦政策制定与冲突解决的前沿课程

  “公共政策研究专题”是一门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每学年第一学期开课,共36学时,主要讲授政策研究的前沿理论方法,注重训练研究生的相关能力。在管理学院李亚教授的主导下,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积累,逐渐形成了“专题研讨”与“角色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参与学习的学生受益匪浅。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生课程中也是独树一帜。

  这门研究生课程聚焦于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如何分析、研究和制定涉及到复杂利益冲突的政策问题”。课程三个部分的结构设计清晰:基于利益视角,探索如何开展政策分析;聚焦政策冲突,讨论如何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赢;设计模拟演练,使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深化理解、学以致用。从理论剖析到应用检验,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自我总结,教学效果甚佳。

  在课程中,学生扮演不同政策方的角色进行模拟,采取的例子也是身边耳熟能详的社会焦点问题。例如公交地铁的价格调整问题、有争议的立法问题,都是当前明显又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对于如何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做出能让各方都较容易接受的决策。与国情社情的结合,也使这门课程在专业理论学习同时,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了思想认识水平,从更高的层面来面对转型期的中国。在对中国公共政策的阅读、思考和讨论中,较好地掌握了分析和解决我国政策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我觉得课程是有生命的,它永远在成长中。研究型课程更是如此。”这是李亚教授在谈及他的课程时,经常挂在口头的观点。他认为研究型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学生也好,教师也罢,本身对于课程便需要一种新鲜感,而这种新鲜感的源源不断,则来自于李老师的科研实践。他每年会结合自己研究情况和学生们对教学的反馈,更新三分之一左右的内容,几年的耕耘,使得这门课程始终保持与社会同步发展,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理论的同时,始终能够收获与社会同步的新知识和新观点。

  除了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课程还坚持对细节进行设计和把握,一切为了教学效果服务。课程规模保持在十人左右,课堂面积不能过大,这都有利于保持研究讨论的良好课堂氛围。当然李老师也表示这样的课程模式,更适合于文科类、专业性的课程,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沉浸式的角色模拟教学

  “公共政策研究专题”这门课程最吸引学生的精华不仅是其扎实的内容储备和对社会热点的聚焦,它独特的沉浸角色的模拟教学带个了学生与众不同的研究式学习体验。在这个模拟教学环节中,老师会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来为学生设计模拟情景,学生则需要进行大量的背景资料、政策法规等文献资料搜集与研读,之后才能在特定的案例情景中进行有效的角色扮演,围绕实际问题,进行公共政策方面的研讨,最终形成结论或制定出有效的政策。这种看似带着表演性质的教学活动,实际上为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深的学习要求。

  例如在课程中,有这样一个引自国外的全英文案例,是一场以解决两国间资源冲突为主要目的谈判,参与谈判的代表多达十方,需要通过一次峰会来解决两国之间关于环境污染、经济发展、贫富差距等一系列问题。这个情景案例既有复杂精细的背景材料,还有各个参与谈判方的角色材料。学生作为模拟者不仅需要扮演好相应的角色,还要争取在谈判中实现各自的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学生首要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也是高质量完成模拟环节的必要条件。指导教师不仅需要提早布置案例材料,还要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选择角色,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当然,教学并不是一场游戏,模拟前为了检查准备情况,还要设置模拟前作业,帮助学生有条理的进行准备,并为其配备了高年级同学答疑解惑,而模拟过程表现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也让学生对这一环节给予了高度重视。李亚老师表示,学生们在角色模拟过程中能够掌握案例中90%的知识点,剩下的部分一点即透,最为可贵的是学生真正带着乐趣投入其中,学习有了扎实的收获。“我们唯一的遗憾就是在收获最大的时候,课程就结束了,但我们也知道,课程总有结束的时候。”2011级研究生王露在回顾课程的时候如是说。

  另一个方面,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学生“批判式思维”得到较好的训练,这是一种宝贵的科研素养。谈到课程给自己带来的帮助,2014级研究生刘玲表示,“批判性思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课程学习,我可以明显感觉自己改变了过去那种记忆性学习的习惯,慢慢习惯问‘为什么’、‘为什么不’等问题。”

  收获的背后,课程看似有趣的过程,其实给同学们带来的压力不小,提升更多。由于课程资料多达两千多页,且相当部分为英文文献,同学们必须学会改进工作,通过快速阅读准确掌握要点;角色模拟中需要充分的表达和有效的沟通,从生疏到熟练,能力在挑战中提升;制定政策需要解决利益冲突,这样的能力也是日常生活的“必须”,可谓终身受益。“感谢以这样一种形式,在‘研一伊始’这样一个特定的阶段‘遇见’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在共同学习和比较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重新审视那些有可能影响一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等等,”这是2014级研究生孙春欣的课程感悟。

  当然,在课程中研究生们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视野不够宽阔,这背后反映出学生信息获取渠道单一,阅读量不足。这些发现,也为今后的学生培养明确了方向。

现在不主动做,将来就要被动做

  “研究型课程既有前沿性又有个性,但开设研究型课程,老师首先要有自信。”作为一名探索者,李亚老师的教学感触颇深。

  李亚老师对研究性课程设计,归纳出几个关键。首先,要为学生设定一系列有兴趣的主题,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并且要有一定的讨论宽度。其次,教师对讨论要有驾驭能力,因为在实际围绕主题的讨论中,是很难按“剧本”来进展的,学生思维活跃,讨论进程千变万化,老师要牢牢把握好全局。第三,包容心态十分重要,讨论中会有批判和质疑,对文献资料,也会指向教师。李老师对此十分包容并加以鼓励,“我不认为自己说的都对,非常欢迎学生和我讨论,期待学生提出质疑……在学生课后对课程的反馈中,我要求建议和批评的部分至少要占到三分之二的篇幅。”

  “现在不主动做,将来就要被动做。”谈到花费精力去做好研究性课程的是否值得的问题时,李亚老师这样表达了他的观点。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诸多挑战,而其之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又是如此重要。新一代学生的教育机会越发多样化,出国留学早已习以为常,加之近期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新变化,导致国内优秀研究生生源越发紧俏,现有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不足也亟待近一步完善。

  近期,国内高校综合改革大势来袭,伴随着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复旦、人大等众多高校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的改革赫然在目,新思维,大力度,带来不少启发。使我们面对重重压力。“我很高兴看到学校已经在这方面的做出努力。”李亚老师说。李老师认为,就像我们在网上购物关注店家的好评度一样,学生将来对学校的选择可能会更多地参考教师的口碑。全面提升教学水平,让学生真正地读有所值、有收获,是发展的必然。

  《礼记·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走;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把最终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在李老师看来,千百年前先贤的教育思想,可以为我们的研究型课程建设所借鉴。

  此类研究型课程的建设,是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有益探索,也是学校推动研究生教学研究具体举措,相信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在全校教师的努力下,还会有更多、更具创造力的优秀课程不断涌现。

  (本篇文章部分资料来源于研究生院《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研究型课程教学李亚教授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