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一个个足迹 树起一座座丰碑
发布日期: 2019-11-01 供稿:中国科学报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原文标题:追寻一个个足迹 树起一座座丰碑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2009—2019大事记(上篇)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1/350733.shtm
自2009年起,“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为采集工程)开始踏上征程。10年来,采集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前行,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里寻找、记录那一张张值得被铭记的面孔,为国家、社会、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10年,采集工程共启动采集小组543个,由约3000名采集人员、上百个单位承担;共有中国科技史学会、北京科技咨询中心及上海市科协等16个省市科协担任管理方,参与采集工程的联络、组织与管理工作。
这10年,采集工程共对535位科学家、8个科学家群体进行了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共有427位科学家的125128件实物资料、298489件数字化资料、8000余小时音频资料、7000余小时视频资料入藏。
这10年,采集工程馆藏基地(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共接待各界参观学习者3000余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流量约11万。
这10年,采集工程共出版科学家传记120册;共发表署名为采集工程课题资助的论文143篇;共举办大型及专题性线下展览4个,各地巡展共47站,观众总计约128万人(由各采集项目承担单位、各省市科协以采集为基础举办的各类展览、宣传活动未计入)。
这10年,《中国科学报》印刻专版共刊发科学家故事212篇、采集工作心得(含编辑心得)101篇;科学家漫画6组;珍贵科学家史料解读6篇;采集丛书书评6篇;“中国科学家”微信公众号共刊出原创图文127篇;转载文章95篇;微视频43个。
回眸这10年征程,采集工程留下铿锵足音;展望未来,脚步定会更加坚定……
2009年
6月,中国科协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工作者建议》向国务院报送《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亟待抢救》的调研报告。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
9月,根据国务院领导有关指示精神,中国科协会商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研究制定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并报送国务院。
10月,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采集工程意义重大,要抓好落实。
根据批示精神,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等11部委成立采集工程领导小组,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任组长,各部委相关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职责由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以下简称调宣部)承担。
11月,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科技史学会张藜团队牵头起草《采集工程工作流程》《采集工作规范》等文件。
12月,中国科协冯长根书记、王春法部长等赴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调研,商榷采集工程合作事宜。
2010年
2月,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北京理工大学吕瑞花团队起草采集工程资料编目规范》等文件。
2月20日,中国科协印发《关于印送〈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的函》(科协函调字〔2010〕16号),此为采集工程指导性文件。
2月底,中国科协发出摸底调查通知,要求采集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所属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全国学会,对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所有年龄在80岁以上的两院院士,以及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非院士的老科技工作者进行摸底调查。
1月到5月,时任中国科协调宣部部长王春法带领中国科技史学会张藜团队、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吕瑞花团队,编制完成《采集工程工作流程》等17个基础文件。
5月4日,采集工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该会研究确定了遴选原则和第一批建议采集名单,即以年龄大小排序,并按院士与非院士8:2的比例;确立了每年度春夏之际召开一次专委会,审议上一年度工作进展及需要调整或改进的问题、当年度拟采集名单的工作机制。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第一届专委会由杜祥琬院士担任主任,李振声、陈佳洱、胡启恒、王礼恒、巴德年五位院士及时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勤担任委员。
5月5日,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修改采集工程基础文件,并围绕下一阶段工作进行研究讨论,一致同意将采集工作范围集中在老科学家群体,暂不考虑科技管理干部。
6月4日,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邓楠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研究制定的17个基础文件,通过了第一批采集名单,正式启动采集工程。17个基础文件成为此后各采集小组的工作指南。
7月2日,中国科协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采集工程馆藏基地共建协议,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建设采集工程馆藏基地,作为采集资料收藏、整理、数字化的主要场所。
7月16日—18日,第一批52个采集小组完成筹建,并举办第一次培训班;启动对程开甲、师昌绪、罗沛霖、侯仁之、何泽慧等52位科学家的采集工作。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作为学术支持单位,成立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承担第一期采集工作的学术指导和业务管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史学会常务理事张藜担任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兼项目办公室主任,其团队承担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为项目办)职能。
9月24日—26日,在江苏南通举办“地方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负责人培训班”,各地方科协调宣部门负责同志70多人接受培训。
11月20日—21日,项目办组织采集小组第一次工作交流会议,52个采集小组负责人与骨干共90余人到会进行交流。
2011年
3月8日—10日,项目办组织2010年度采集小组中期评估,对52个采集小组进行中期评审,其中1个小组在中评后终止。由此确立了此后每一年度采集小组从筹建、中评到结题的工作机制。
3月14日,在京召开专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2010年度采集工程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审议2011年采集对象名单,同意2011年度以北京、上海两个老科学家较为集中的地区为重点,启动80~100位老科学家的采集工作,并探索建立新的工作机制。专委会还指出,在采集工程的初期阶段,工作应重点放在基本资料的采集与整理上,为以后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资料基础。
3月底,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工作协调会。
鉴于老科学家主要分布在京沪两地,决定以两地科协为重要依托,承担2011年采集小组的组建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承担总体学术指导和非京沪两地院士、非院士老科学家采集小组的管理工作,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承担采集工程经费监管工作,中国科协调宣部全面领导并负责各方沟通和协调工作。由此建立起采集工程多方合作的模式,将采集工程的学术把关、经费管理、日常组织管理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3月24日—26日,2011年度第一期采集人员培训班在北京举行,120余名采集小组骨干成员参加培训;4月16日—18日,2011年度第二期采集人员培训班在上海举行,90余名采集小组骨干成员参加培训。
本年度实际启动96个采集小组(其中1个小组在中评后终止),分别由北京和上海两市科协、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筹建和管理。新增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咨询中心、上海市科协担任管理方,由此建立了采集业务指导与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
6月,在《中国科技史杂志》编辑部支持下,经过项目办学术指导与组织,第一批14位科学家访谈录在该刊刊出。此为采集工程发布的第一批成果,分别记录了14位不同科研领域的奠基者、带头人学术生涯中的一些片段,勾勒出了一幅反映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和科学家们生活、科研状态的立体图景,为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史提供了真实的记录,对推动中国现代科学口述史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家研究等起到了独特作用。
7月18日,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项目办、馆藏基地等参与部门召开“采集工程科学家传记系列丛书”出版工作会议,决定推出一套具有较高质量和权威性的科学家传记。由此,采集工程科学家传记系列出版工作开始启动。
8月16日,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采集工程夏季工作会议。会议决定自当年9月起建立“采集工程”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各参与单位沟通工作中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此举有效地推进了采集工程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行,从而保障采集工作的质量与进度。
《采集工程通讯》定期编发形成制度。2011年共编印8期,印送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采集小组和地方科协调宣部门,形成了方便迅捷、准确系统的工作信息沟通交流机制。
9月,项目办分别邀请馆藏基地、出版社举行碰头会,确定第一批采集小组结题验收程序、验收指标和各部门在验收评审中的分工。
10月10日,采集工程第一次工作例会召开。会议要求各业务团队加强对采集小组的专业指导,确保工程质量;要求各管理方随时掌握所负责的2011年各小组工作动态,及时督促工作,做好服务协调工作,确保整体如期完成采集任务,并决定由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年底前开发建设完成“采集工程”网络交流平台。
10月25日、11月3日,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两次召集有关部门讨论采集工程二次开发方案。
10月11日—14日、11月29日—12月1日,2010年度51个采集小组的结题验收会议分两次在京举行。邀请了近现代科技史专家、馆藏基地资料验收专家、出版社专家等共同组成验收评审组。经过验收后,已具备结项条件的采集小组按照馆藏基地的统一部署,逐步进行资料移交和入馆工作。
通过第一批采集小组的结题验收和资料移交,进一步总结和明晰了采集工程的实施路径和目标,即以严谨的科学史学术规范,积累和保存共和国科技发展历史资料,以及为达此目标此后十年中一直执行的“启动—中期评估—结题验收”的采集小组工作流程。
2011年度启动的采集小组分两批对2010年采集工程结项会议进行观摩,同时召开工作交流会议。
12月21日,就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选址问题,时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率队调研北京理工大学。
2012年
2月1日,王春法率队到中国科学院院史馆参观,酝酿科学家博物馆的选址。
2月16日,在京召开采集工程工作会议,王春法、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出席。会议总结近两年的工作总体情况,分析了采集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了2012年度的工作计划和方法。此次会议明确教育部科技司作为管理方参与2012年度采集小组筹建与管理,进一步完善了采集工程组织机制。
3月19日,召开采集工程领导小组专委会第三次会议,杜祥琬、胡启恒、陈佳洱、巴德年、王礼恒、张勤到会,听取年度工作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对于作为采集对象的院士候选人应遵照以年龄为序的基本原则;非院士候选人应由其所在单位和全国学会两条渠道共同推荐,每年度应有不超过15%的采集名额;采集工程成果利用应依照“实事求是、选择精彩”的原则来进行。
3月20日,教育部2012年采集工程工作启动会议在北京举行。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科技司领导与15所高等学校负责采集工程工作的主管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会议。由教育部科技委组织,启动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5所高校24位老科学家的采集工作。
4月,中国科协官网主页新增“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链接。
5月9日—11日、5月15日—18日,分两批完成2012年采集人员培训。本年度共启动101个采集小组,分别由教育部科技委、北京科技咨询中心、四川省科协、上海市科协、天津市科协、湖北省科协、江苏省科协、山东省科协、黑龙江省科协、中国科技史学会担任管理方。
经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共同推进国防科技领域老科学家采集工作的共识与合作机制。
5月,采集工程项目办建议举办采集工程成果展,向社会公众开放,以讲述共和国科学家奋斗故事的形式,总结采集工程三年来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扩展采集工程的社会影响力。
6月9日,召开采集工程例会,重点研究讨论采集工程科学家传记系列第一批书稿编辑出版流程的规范,以及自2011年底第一批采集资料入库后的深度整理与编目工作。
7月11日,教育部2012年采集工程工作会议召开,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教育部科技委领导与15所直属高校的24个采集小组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会议,对采集工程项目书及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10月27日—29日、11月3日—5日,分别在北京、上海召开采集工程捐赠仪式暨2011年度结题验收会。本批采集中,蒋锡夔院士、谢学锦院士的家属捐赠了一批较为系统完整的资料,王文采院士、刘玉清院士等也捐赠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资料。
2013年
1月28日,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委员调研参观采集工程馆藏基地。
1月29日,李源潮同志在中国科协八届三次全委会议上的讲话中对采集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很好,把老科学家当年奋斗的事迹、所作的贡献系统整理出来,对于启迪创新、激励后人、教育青少年很有意义。”
2月,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原发展研究中心)成立项目执行组,承接采集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在中国科协调宣部指导下,以搭建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科学家采集资料管理等信息化平台为核心任务,建设向公众展示、宣传科学家的成就与精神、为专业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源资料清单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的主旨。
2月底,中国科协调宣部发出《关于报送科学家纪念场馆相关情况的通知》,请各省(区、市)科协调研宣传部门对本地科学家纪念场馆建设与管理、运营情况和资料捐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汇总上报。
春,接受第一次绩效评估。
4月1日—2日,教育部科技委组织采集工程2012年项目现场经验交流会暨中期工作汇报会,教育部科技委、中国科协、北京理工大学领导与15所高校24个采集小组人员共50余人参加。
5月,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启动“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编研工作。
6月17日,召开采集工程领导小组专委会会议,听取采集工程进展报告,审议通过2013年采集对象名单。
6月17日,采集工程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一批传记首发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徐光宪,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部分编委、老科学家亲属、助手和学生,以及媒体记者等人参加发布仪式。会上,科学普及出版社与科学出版社东京株式会社就《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此生情怀寄树草:张宏达传》和《举重若重:徐光宪传》3种图书版权输出项目进行签约。
6月20日,中国科协调宣部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采集资料整理研究中心,分批启动对采集工程入藏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为下一步采集资料的开放利用与科技人物宣传提供学术依据。
5月—6月,分三批对2012年度启动的101个采集小组进行中期评估。其中3个小组在中评后终止。
6月21日—24日,组织召开2013年度采集人员培训班,实际启动57个采集小组,分别由北京科技咨询中心、上海市科协、江苏省科协、辽宁省科协、黑龙江省科协、湖北省科协、山东省科协、四川省科协、中国科技史学会等担任管理方。
9月,启动《采集工程基础文件》修订,进一步完善采集工作流程和各项业务规范。
10月18日,在《中国科学报》开设“印刻”专刊,每周刊发一位老科学家的特写,讲述中国科学家故事。自2016年以后,新增采集小组心得,讲述采集工作的幕后故事和采集人员们在情感与思想上的感悟和升华。
11月—2014年3月16日,分四批对2012年度启动的采集小组进行结题验收。2012年度共启动101个采集小组,2013年度采集小组的成员近130人分批参加了观摩交流。
截至2013年底,共先后启动或完成304位老科学家采集工作,超额完成《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关于“一期工程应该采集300位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的目标任务。
12月15日,由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财政部等8个部委共同主办的“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展出,各主办单位领导,陈佳洱、韩济生、陈清如、郁铭芳、陈可冀院士等老科学家代表,周培源、侯仁之、刘东生、周先庚、周尧等老科学家亲属代表,以及来自科研、生产、教学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代表,部分相关地方科协同志和媒体记者等300余人共同参加开幕活动并观看展览。12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亲临观展,给予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国巡展。
展览以采集工程成果为依托,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截至2014年1月17日闭幕,共接待各界观众约3.2万人次。
12月底,在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组织下,确定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采集工程科学家传记丛书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建立健全了采集成果出版机制。
12月,按照调宣部统一部署,完成采集工程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库建设情况的前期调研,研究制订实施方案,组织技术方案评审,推进项目实施。
本年度,受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在项目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北京科技咨询中心完成了魏公村特藏室的改建工作。该室收藏了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著名科学家周培源,以及刘东生院士子女捐赠的资料,并接收了韩济生院士亲自捐赠的资料,承担着储存、小型展示、教育等多重功能。
本年度,为打造中国科学家精神殿堂,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北京明咨宏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