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怎样塑造育人大环境
发布日期: 2021-12-30 供稿:光明日报
编辑:吴楠 审核:刘晓俏 阅读次数:原文标题:思政教育,怎样塑造育人大环境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12/28/nw.D110000gmrb_20211228_1-15.htm
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五年来,思政教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和说教,而是如盐在水,成风化人,全方位育人格局正在构建。
5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落细落小落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加强。调查显示,99.4%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广大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制度自信进一步增强。
5年来,各高校探索形成了一批可转化、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培育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400个,2021年相关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大学生对思政工作表示满意,给予了较高评价。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次主题党会、一场节日庆典、一场经典讲座、一次红色实践之旅……思政教育已深深融汇其中,学生们自然而然接受、自然而然成长。
“党建+”带来育人新颖模式
“在参加服务保障的日子里,院系党支部和活动指挥部领导小组支部开展了共建,一同学习党史、回顾老一辈科学家科研经历,大家直面问题、自主学习,克服困难和挑战的干劲更足了。”参加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服务保障工作,回忆起那段连轴转的日子,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吴玉峰感到团队士气很不一样,“连续参加多个重大活动演练,以前我总对参与的学生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这次他们很多都主动汇报进度和成果,让我感到欣喜。”
把最精湛的技术献给党的百年华诞,是吴玉峰和团队成员们的选择。如何让7.1万名观礼人员有序集结疏散?如此大规模的实时检测技术在全世界尚无解决方案。团队57名师生共同奋战,研制出国内首个大型活动落座率监测系统。
党旗的力量,让吴玉峰和小伙伴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也是千万象牙塔里的师生凝心聚力的缩影。5年来,一批批高校落实“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做到“4个过硬”“5个到位”“7个有力”;20所全国党建示范高校、199个标杆院系、1655个样板支部,200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两批“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的号角在校园里吹响。
“老师,您为什么要入党?”“老师,您为什么选择考博?”“老师,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这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教工党支部组织的师生座谈会的现场。据悉,支部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党员“一对一”帮扶工作,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心理辅导,增强了学生在学业和生活方面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信任感。
“党建+”不仅带来了育人新模式,更为高校科研、社会服务提供新平台,赋予高校党建新活力。把实验室搬到井下,走遍山西各地中小煤矿实地考察,帮助企业改进技术装备,提高回采率和生产能力,太原理工大学采矿系党支部的党员教师把足迹留在千里矿山、万里煤海;坚持义务为中小学生授课,走村入户对河北安新、保定的婚丧嫁娶民俗、清苑哈哈腔、保定老调等地方剧种进行调查,河北大学文学院语言文献学教工与修辞学会秘书处党支部发挥其专业优势服务地方;为皖西村镇制定生姜生产技术标准,规范种植技术,使生姜亩产平均提高到2500公斤,累计培训新型农民2000多人次……服务“三农”是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科学系党支部党员们的选择。
“5年来,高校党建不断开创新局面,高校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引领全校师生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发挥了凝心聚力的作用。高校党组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基层延伸,完善建设标准,强化教育培养,深化改革创新,严格监督问责,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大学生党员争做成长成才、服务群众、奉献祖国的表率,成为广大同学的朋友和榜样、优良校风学风的建设者、促进社会和谐的奉献者,积极投身时代大潮,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建军总结道。
校园文化营造育人浓厚氛围
9月24日至27日,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在新清华学堂连续演出。“许中华一生,无怨无悔”,生命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21级新生集体观看剧目后写下这句留言。“感念邓稼先以及所有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崛起而奋斗过的先辈们,希望自己也能传承马兰精神,在专业领域内贡献力量。”美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一婷被邓稼先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
《马兰花开》剧组的演职人员均为在校学生,连续三周的排演对他们来说是一场生动的主题教育、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经管学院2020级本科生瞿文开是剧组一员,在幕后全程参与排演工作后,他感慨道:“老邓的故事如春风般感动了剧组中的每一个人,在幕后默默奉献力量也是对这种隐姓埋名精神的传承,希望自己明年还能在剧组发光、发热。”
作为思政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重要呈现方式,凝聚了新时代清华人精神共识的“马兰花开”现象悄然在清华园内外传递。自2013年4月首演以来,《马兰花开》已完成18轮共计83场演出,覆盖观众近12万人次,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
5年来,随着思政工作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国家节庆盛典正在成为重要的育人渠道,向真、向善、向美、向上正在成为无数大学生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融入师生的日常。据统计,2018年,共有24个国家级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进入大学校园演出384场,专家讲学团进中西部地区高校举办美育专题讲座120场,构建了高校与艺术院团、文化部门共建共享的多层次、多方式、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全国校园电影院线已在433所学校放映主旋律电影1225场,覆盖学生600多万人次,其中,被广大学生称为“青春版党史片”的党史类纪录电影《重生》巡映,单场次人数最多达1.3万人。
不少学校结合自身特色,挖掘校史,以独特的人文氛围感染师生。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小学以“美划未来,艺树人生”为办学理念,打造“一层楼一主题”的校园文化展示,其中学校一楼专设为爱国主义教育长廊、内设有党史学习宣传栏、共青团员组织建设、少先队章程、优秀少先队员展示,五年级5班的张鑫蕾说每当她走过一层长廊,总能从中学到不少新知识。学校党支部书记和志华说:“我校前身是核工业部西北地质局矿务局子校,学校将核工业的‘两弹一星’精神和‘我为祖国找矿’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引导广大师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校园文化育人,节日典礼育人。2019年10月1日上午,全国广大干部师生怀着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收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直播。气势恢宏的国庆盛典,让每一个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更好地教育党员和广大师生,更好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参加“伟大复兴”国庆游行方阵的师生,在写给足球竞彩app排名总书记的信中表示,决心自强不息、永远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全部的青春和力量。云南民族大学各民族学子向祖国铿锵告白:“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全社会协同形成育人强大合力
“奇迹是干出来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里,“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进度管控贾广社如此自豪地讲述。台下座无虚席,700多名师生认真聆听着。与他同时登台的,还有投身航天装备的“大国工匠”王曙群、勤勤恳恳耕耘社区数十年的“小巷总理”朱国萍、被学生亲切地称之为“洱海守护者”的孔海南、屡创佳绩为国争光的泳坛健将陆滢。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的本科生闫斌心情激动:“我愿意追随孔海南教授等先进人物的脚步,潜心科研,将青春和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即将毕业成为中国商飞一员的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王权充满斗志:“先进人物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当代青年要不忘初心,要勇担科技强国使命,我要做这样的奋斗者。”
更多获得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称号的国企骨干走上讲台、担任校外辅导员,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文化氛围日趋浓郁。湖南大学辅导员彭薪羽认为,国企骨干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悟是普通辅导员所不具备的,他们的爱国情怀与工匠精神更加令学生在言传身教中收获成长。
5年来,教育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遴选8个省(区、市)、25所高校、92个院系开展试点工作,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引导各地各高校把工作重点和目标落实在育人效果上。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育人体现在时时处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人民大学近七成学生参与了捐款捐物,近三成学生参与志愿服务,30位在京学生主动参与社区献血,15位在校师生参加校内集中献血。与此同时,学校还动员广大师生向所在社区(村)报到,就近就地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先后有2000余名人大学子投身社区防控,承担入户核查、信息登记、出入管理、体温测量、物资运送等任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万小时。
各地各校整合各类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在北京林业大学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青春向党”专项中,共计120支队伍,1120名同学带着自己的问题,向着目的地而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100多个红色遗址或纪念馆都留下他们的足迹。艺术设计学院“艺路寻迹”实践团队实地调研过后,团队成员发挥艺术院系的特长,相继在线推送了访谈材料,制作短视频和明信片等周边产品。团队指导教师李佳认为,实践团队的成果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承红色记忆,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吸引了青年人的目光,深化了年轻一代对党的认识。
“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从校园实践到走入社会,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投身祖国建设,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近年来,114名北京大学学生响应祖国召唤,投笔从戎,报国从军,其中,心怀从军报国梦想,远赴亚丁湾护航的女陆战队员宋玺就是典型代表;越来越多的北大毕业生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签约基层和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年均增长10%以上,过去一年有84名同学赴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身体力行。
分享到: